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由四川省纪委机关、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联合开展。1月25日启动以来,面向全省、全社会各行业、各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普通社会家庭征集“天府好家规”故事。
在本次活动中,我市推荐上报了17条,组委会初选入围10条。这些好家规好故事,生动诠释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于进一步推进家风建设是有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从今天起至3月22日24:00为网络投票时间。欢迎大家下载封面新闻客户端,投票支持你心中的“天府好家规”!
扫一扫下载封面新闻APP
之二:优良家风 润物细无声
——记四川省蓬安县蓬安中学首届校长苏眉生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家风是一个家的一种道德标准,就如同粮食一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成分。在四川省蓬安县蓬安中学首届校长苏眉生的家里,也有一种家风,不同于摹刻在板的条规的刻意,也没有死板严苛的说教,它如同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子孙孙从小到大,从生活到工作,从外表到心灵,用自身的行动教会了子孙后代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努力学习、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的人。这一切,还要从苏眉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说起。
苏眉生(1895-1985),字“世和”,四川蓬安人,1927年毕业于成都大学中文系,胸怀“教育救国”之志,创办了兴华中学,建国后,与其他3所中学合组为蓬安中学,出任首届校长职务。后在蓬安中学、西充中学、杨中任教,将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直至逝世。
少年立志 报效国家
苏眉生于1895年10月30日出生于睦坝乡一佃农家庭。其祖父苏文明是一名穷秀才,初始行医,后改从教。其父亲苏定芳毕生务农,无力送子女读书,苏眉生靠族人、开明世绅、亲友资助,完成学业,考入成都大学中文系。期间,深受张澜先生的影响,苏眉生信仰三民主义,怀“以建民国,以进大同”之志于民国十五年加入国民党。第二年“四·一二”惨案发生后,后悔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逐渐疏远,并在学生中传播“国共两党应该谅解、合作”等言论,他的处世及学识受到校长张澜的器重。决心以张澜先生为榜样,立志成才,报效国家。
教育救国 奋斗不息
1927年,苏眉生从成都大学毕业后,决意投身教育事业,并在张澜先生的全力举荐下,回县从事教育工作至1931年。尔后,辗转万县、成都、广汉、南充等地中学任教。1937年,在张澜、王白与的支持下,苏眉生担任蓬安县立中学校长。正值“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苏眉生发动师生组建“蓬安县抗日救亡募捐宣讲团”,奔赴各地宣传募捐抗战救国公债的重要,痛斥日本侵略者的凶残。1937年底,苏竟被地方豪绅诬为“谩骂党国,进行反动宣传”而被革职。1938年春,苏眉生变卖家产,自捐银洋200元,劝导县内开明士绅周瑞昌、魏嗣銮等十二人出资筹建蓬安县私立兴华中学。聘民主人士张澜任名誉董事长、著名人士伍非百任董事长,苏任校长。1941年,因反对军事教官迫害学生,被迫辞职。1949年蓬安解放时,苏眉生组织“干人队”迎接解放军入城,随后被推荐为蓬安县支前委员会宣传股长。1950年,将县立女子中学、兴华中学、咸安中学并入蓬安中学校后,苏眉生任四川省蓬安中学校校长。苏治校注重选配师资,主张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50余年的教育工作为国家造就了大批建设人才,其佼佼者有名存青史的藏文学家祝维翰、国家级医学专家沈琼、川大中文系教授曹学伟、南充市名医沈照明、建国后任蓬安县委书记石宪级、原县委宣传部长刘天华等。
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
苏眉生一生抱定的做人宗旨是“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对贪污腐败嫉恶如仇,并作坚决斗争。他在创办兴华中学的前两年,将自己的薪金和家庭的积蓄,全都投入到办学的经费上。在担任兴华中学校长期间,私人没有购置一份房产,没有买一块地皮,校务账务清白。民国三十四年,苏被平头乡民众推举为县后补参议员。民国三十六年,民不聊生,时任县长周劲衡、县党部书记苏子易等人,却将国家赈灾积谷2000余石私分。苏得知消息后,随即当众指名愤怒揭发此事:“这伙狗官不顾民众死活,竟敢侵吞赈灾谷款,我就是要与他们血战到底!”在苏义正辞严的抗议下,其后,周、苏二人不得不退出私分之赈灾谷。不久,县党部又克扣兴华中学教育经费,他率领全校400余名师生冲进县党部示威,被强行革掉其校长职务。后在张澜先生的干预下,才恢复校长之职。在任兴华中学校长期间,曾掩护过教员、共产党员唐国庆。
爱国爱民 尊老爱幼
苏眉生精通国学,酷爱诗歌。在蓬安中学任校长期间,正值抗战时期,他组织学生高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歌曲,并亲自组建学生抗日宣讲团、歌咏队、话剧社,带领学生分赴全县各地开展抗战救亡宣传活动,发动学生投笔从戎,先后学校有近百人参加远征军。1949年蓬安解放时,苏眉生组织“干人队”迎接解放军入城,解放初期,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宣传队,带领师生积极参加征粮、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活动。1951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苏主动向国家捐大洋200多元。1959年苏调杨家中学,把自藏书籍全部赠给学校图书室。苏生活十分简朴,继承和发扬了尊老爱幼、和睦乡邻的传统美德,独自一人将父母侍奉到老,还不时帮村几位兄弟的生活。同时对儿孙及亲戚的生活都很关心。在1959至1961年“灾祸并至”的三年中,他对儿子苏融、苏朴、苏汉竭尽全力予以资助。解放前对妻子蒋家、吕家亲戚也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使两家渡过了难关。
忍辱负重 坚贞不屈
苏眉生虽然一生严谨治学,勤政为民,淡泊名利,但仍然免不了遭受极左路线的摧残和打击。1964年,被错误处理回家,仍主动向群众读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十年浩劫,被造反派楸去进行残酷批斗,押到东门河坝参加修筑堤坝。对此他相信自己是清白的,在劳动之余仍然坚持学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并以诗言志,创作诗词五十余首。1977年,苏不计报酬在县文化馆圈点《蓬安县志稿》。“文化大革命”后,有关部门纠正了过去对他的错误处理,苏被当选为县政协委员。
1985年5月1日,苏眉生安详地走完他一生。他几十年如一日,为蓬安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奋斗终生。经常叮嘱儿孙们要好好学习,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他用辛勤的汗水,为自己的一生抒写了华美的篇章,让儿孙们看到了他“德艺双磬、济世度人”的品质,也为子子孙孙留下了最美最好的家风。儿孙们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都成了国家有用之才。除四子苏朴因病为完成学业外,其余五个子女都完成了学业,为国效力。长子苏谷荪,在蓬中从教40余年,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次子苏青阳在党、政、群、团等部门工作40余年,受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嘉奖。三子苏融在巴蜀交通战线贡献青春和力量,虽然曾遭打击迫害,仍踏踏实实工作。女儿苏惠仙,含辛茹苦执教40余年;五子苏汉是一名医生。如今全家子孙中,有高级职称10人,其中清华、北师大、哈工大3人。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在海外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职务,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