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驻南充中院纪检监察组充分发挥“驻”的优势,督促中院党组在紧扣审执主责主业同时,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促使两级法院联动打造“民法典‘一典一析’”“庭审进万家”“群众家门口的片区法官”三大平台,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服务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一典一析”:“百科全书”有了“烟火气”
“案子调解了,悬在我心里八年的‘结’也解开了。”“如果不是在网上关注到南充法院‘一典一析’里的物业纠纷,按我的性格,物管把我告了,我也不得理他。我多次向物管反映楼顶漏水,家里墙壁起霉,物管看了几回也不处理。我觉得物管费抵损失也差不多……”11月18日,走出营山法院大门,在广东打工的李俊不再愁眉苦脸,边走边打电话给家人“报喜”。
《民法典》施行以来,驻南充中院纪检监察组在日常监督中,督促中院党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积极探索普法宣传新路。经层层筛选、场场演练、次次论证,创办“一典一析”大型交流平台很快提上日程。
“群众关心什么法院就关注什么,群众疑惑什么法院就解读什么,‘让一典一析’宣讲活动始终饱含‘泥土味’、富有‘烟火气’,力争创建出品牌。”中院院长欧阳丹东给平台“定调”。
截至目前,南充两级法院共开展宣讲活动 5 期,分别以“担保制度”“小故事、大规则”“行政法遇上民法典”“民法一生情,守护千万‘嘉’”“法耀古城,‘典’ 亮生活”为主题,涉及 31 个民法典规则,包含 208 个具体知识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群众爱听,以生动鲜活的事例产生共鸣,网络同步直播观看累计突破 2000 万人次,成为当地宣讲民法典的“网红品牌”。
为确保各知识点解读的准确性,在每一期“一典一析”宣讲活动中,均邀请权威专家现场点评,并开通线上提问、互动通道,大家论“典”、大咖“典” 评,真正将法理讲透、将规则讲明、将情理讲通。先后邀请西南政法大学、最高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深圳大学等业内专家现场点评,确保宣讲活动既符合大众需求,又体现专业精神。
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造,是“一典一析”宣讲活动的鲜明特征。两级法院成立了以 80、90 后青年干警为主导的研学兴趣小组,从创意提出到 Logo 设计, 从主讲人选拔到讲稿撰审,从 PPT 制作到线上线下宣传,一律由兴趣小组自主完成,让广大青年干警在这一平台经受锻炼、 施展才华。同时,坚持开放式管理模式,公开从全市法院、检 察院、律师、法学院校中“海选”主讲人,通过报名、试讲、 初审、复审,最终确定30 名主讲人,涵盖法律职业共同体各领域优秀人才,达到“以法为媒”、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共同提高的目的。
“万人观影”:“案例富矿”明了“本地人”
海量案例是法院最大的“富矿”。驻院纪检组与中院党组一起对“库存”进行调研、讨论,决定通过在乡镇、社区、学校、广场等设置直播点,连通中国庭审公开网, 让人民群众就近观摩本地庭审实况,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本地人,”打通以案释法“最后一公里”。
传统的“坝坝法庭”“巡回审判”等模式,虽直观生动,但受众较窄、覆盖面有限。现代意义的中国庭审公开网,虽具有海量庭审资源,但本地群众观看不便。为此,南充法院通过与通信公司、基层组织合作,将中国庭审公开网信号接入各直播点位,提前发布庭审预告,让群众同步观看南充本地案件庭审实况,“一根网线”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各自缺陷,激发最大普法宣传效能。目前,已在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社区(村)活动室、购物中心、大型商超等地设置直播点位 540 个,并将力争覆盖全部乡镇。
在庭审案件的选择上,既注重毒品、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危险驾驶等刑事案件的直播,以宣示行为边界,教育公众知法纪、守底线;又注重赡养、抚养、相邻关系等纠纷的选择,以引导公众崇德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相关案件的精心选择、精细准备,让法律规则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法治精神与道德教化相 得益彰。目前已直播庭审 21 场次,线上同步观看人数近 50 万人。
在线上直播庭审的同时,南充两级法院组织力量同步开展线下讲解,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案件背后的法理、情理和道理。顺庆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该市首例高空抛物刑事案件,并通过“庭审进万家”平台直播庭审实况。庭审结束后,顺庆区法院播放自制微视频《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发放《拒绝高空抛物倡议书》,选派法官赴部分社区现场讲法,凝聚抵制高空抛物的良好社会共识。
“以前儿子动不动生气,拿起东西就往楼下丢,我们打了他几次也无济于事。我看了法院的法治专题片后,又回放给他看,看到警察把往楼下扔东西的人抓起来了,他吓得躲到我身后,到现在再也没往楼下扔东西了。”谈到儿子的“转变”,家住闹市区的蒲欢对顺庆法院制作的专题片心存感激。
“片区法官”:“智慧法庭”解了“心头烦”
为确保平台搭建收到实效,驻南充中院纪检监察组联合督察室对两级法院开展常规督察督导,要求南充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人民法庭为依托,组建“群众家门口的片区法官”,将依法治理落实到最基层、最前沿。
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督促基层法院大力推进人民法庭优化布局,并严格落实驻庭办公制度,确保法庭实质化运行。全市人民法庭由 74 个调整为 58 个,1 小时通勤圈覆盖率达到 92%。积极探索法庭职能定位调整,确定“三分类三升级”总体思路,将人民法庭分为城区法庭、城郊法庭、农村法庭三类。职能定位上突出三升级:城区法庭升级专业审判功能,城郊法庭升级多元解纷功能,农村法庭升级依法治理功能,陆续打造和推出“扁担法庭”“四叶草”等系列法庭品牌。
南充法院以法庭辖区为单元,建立以法官为主导,基层干部、调解员、网格员参与的微信联络群,24 小时提供法律咨询和解纷指导,让更多纠纷解于萌芽、止于未诉。目前全市 58 个人民法庭已全部建立微信工作群,开展法律咨询 11200 余次、调解指导 2600 余次。依托“片区法官”制度,高坪区法院积极参与“问题楼盘”治理,有效遏制房地产纠纷迅猛增长势头。嘉陵区法院靶向治理物业纠纷,推动构建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良性关系,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节目报道。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之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现场应诉面临客观困难。南充法院积极打造“智慧法庭”,大力推广应用“四川微法院”和人民法庭调解平台,推动远程诉讼模式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为让片区法官制度更好地惠及农村外出务工群体。该市仪陇法院永乐法庭通过制作动漫视频、“一对一”电话指导等方式,让在线调解成为调解工作“第一选择”,其经验做法被省法院和最高法院推广。
“李法官,太感谢你了!由于疫情原因,加之年底赶工期请不到假,开庭的时间又很近,我急得晚上睡不着。你组织我们双方进行在线开庭、在线调解。感谢你们法院为我解决了最大的一件‘烦心事’!”11月19日上午,调解完案件才几分钟,蓬安法院法官李绪林收到当事人吴东发来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