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公元233年,陈寿出生于四川南充,其父为蜀国参军,那时三国争霸已进入了尾声。
陈寿18岁时,进入了蜀国都城成都的太学学习,拜同乡人谯周为师,研习史学。谯周为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三国后期,魏国逐渐强大。蜀、吴均无力与其抗衡。魏国伐蜀时,兵至阴平。危急关头,谯周力劝后主刘禅降魏。刘禅听从了谯周的意见,投降魏国,三国鼎立的格局被打破。谯周也由此而成为非议人物。
蜀国在归入魏国两年后,魏国的晋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以受禅让之名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朝消灭吴国,至此长达84年分裂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
外面风云激荡,闲居家中的陈寿埋头读书,《三国志》的构思开始慢慢形成。公元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赶赴晋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人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80年,西晋灭吴,中国历经汉末以来百余年的分裂重归统一,陈寿担当起了研究和撰著三国史的重任。他不舍昼夜,广泛搜集整理三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四处寻访逸闻轶事,踏访三国名人遗迹。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一完成,就在当世引起了轰动。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这也使得《三国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普及,到唐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说书,又进一步推动了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普及。时至今天,《三国志》不仅被中国人奉为经典,它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谋略被世界各国的人们广泛应用在政治、军事、商业等各个领域,被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有评论说,《三国志》是展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最壮美的篇章。
陈寿因《三国志》而备受赞誉,却也因为秉笔直书而得罪了很多当世的权贵,晚年屡次被贬,在仕途中始终郁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岁的陈寿病死在都城洛阳。
为了纪念陈寿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1990年,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在陈寿少年成长和晚年归隐之地风景秀丽的玉屏山上,对始建于222年的万卷楼进行了重建,向世人展示着一代良史的光辉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