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山河飘摇中的晚清年间,民主革命思潮在华夏大地上泛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在孕育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巴蜀之地,名士张澜、吴玉章登上了历史舞台。
孔子云:“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本着一颗炙热的为国为民之心,两位先生如生长于幽谷之中的芝兰一般高风亮节,不因贫困而屈节,不因潦倒而无德。从张澜、吴玉章两位革命先驱的事迹中,我们可以一窥历史上的圣贤是如何的廉洁奉公、冰清玉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以清廉正直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尤其强调为官为君者必以一身浩然正气立命世间,“非分之物不可占,非分之礼不可沾,非分之事不可办,非分之财不可贪”,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凡是以贤明留名史册者,无论圣贤、明君,抑或是革命先驱,皆是高风亮节之人,从来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张澜先生出生于一户佃农人家,从小便养成了谨守节俭、不畏艰苦的美德,“二十余年中破衣赤足,习以为常”。在油画《开国大典》上我们看到张澜先生是一席简朴长衫,朴素非常。据说在开国大典之前周总理曾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给张澜,希望他能添置一身新衣裳出现在天安门城楼,而张澜却拒绝了,他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虽素衫敝履,但张澜先生的不凡气质让他在开国大典上神采依旧。
“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这是毛泽东在吴玉章先生六十寿辰上的贺词。他在日本留学时,由于所在学校看不起中国,拒绝悬挂中国国旗,他多次严正抗议,坚决维护国家的尊严,要求校方一定要挂上中国国旗。最终,校方承认了错误,并挂上了中国的国旗。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这两位革命先驱皆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有着极高的法律法纪意识和道德意识,并且有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纵使身居高位,也不为自己谋任何私利,用行动向后代传承“一草一木当晓百姓利益”的廉洁正义之风。从两位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的精神在我们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不能随意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这便是廉洁。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受他人之礼,不沾不正之风,鉴古事以正己德,揽清风以扶浩气,固本清源,正直诚实,必然能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清正廉洁是为人为官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会如物质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为尘土。两位革命先烈正是因为拥有清正廉洁的品质,才能受世人景仰,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熠熠生光。(任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