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先贤足音
陈寿:十年著史书 三国绝唱明得失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17-04-24 08:31:35

 

5056ea0bfb5d7a2f60ce56973a2b608a.jpg

位于玉屏公园中的陈寿塑像

 

  一把火,把记录魏国历史的《魏书》竹简烧得精光,烧书人是作者本人———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只因他看了陈寿所写的《魏书》,自觉不如。继夏侯湛之后,唐朝宰相房玄龄等人奉李世民之命写《晋书》,在写《陈寿传》时也感慨:“丘明即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词于东观。自斯已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

 

  房玄龄把陈寿写史功绩比肩写《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和《汉书》的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南充作为陈寿少年治学、中年隐居的家乡,也因此被国内外誉为“三国文化之源”。

 

  三国文化源烙下陈寿印记

 

  南充市玉屏山是陈寿旧居和读书的地方,进玉屏公园向万卷楼直走,坐落有陈寿老师谯公祠,以及陈寿著《三国志》、陈寿师从谯周等雕像。在离陈寿旧居不远处有一块大石,置有一米来长的石块,据说是陈寿幼时读书的地方,大石还刻有明代侍读学士黄辉墨宝:“读书台”。

 

  再向前是玉屏山脚,有陈寿旧居:4间汉魏风格的平房,他少年治学、生活于此。内屋,斑驳的床榻、老旧的铜灯、单薄的竹席、黑红色调的古典屏风,还有一卷卷堆码的简策。木窗外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远离现代气息,仿佛古人未走远,一切如旧。

 

  在陈寿旧居抬头可望见矗立山巅的三重朱檐黛瓦高阁,名曰“万卷楼”,不仅有陈寿铜像,还陈列有文物展现陈寿的一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小说”,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一边登着石阶上山一边探讨,他们追思寻古,寻找陈寿的足迹,因为这里是“三国文化之源”。

 

  市西山风景管理区旅游营销股股长文杰说,万卷楼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3年至237年),与陈寿旧居原址一样。历史上,万卷楼几经毁坏又几度重建,现在的纪念馆是1990年迁建至玉屏山的。

 

  为纪念陈寿这位南充老乡,街道有“陈寿路”、学校有“陈寿中学”、公园有“陈寿文化公园”、文化有“歌舞剧《陈寿·梦魂三国》”,“陈寿”印记烙印在南充社会文化生活方方面面。

 

  安汉陈氏大户陈寿自幼勤以治学

 

  公元233年,陈寿出生在蜀汉巴西郡安汉(今南充),他出生的时候,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叱咤三国的名人早已离世。一年后,诸葛亮也病逝于五丈原,三国争霸时代逐渐步入尾声。这个年代出生的陈寿注定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唐朝宰相房玄龄在撰写《晋书·陈寿传》时曾记录“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陈寿父是马谡参军,这一说法在陈寿旧居的安汉陈氏族谱得到印证,除陈寿父无名字记载外,陈寿先祖陈禅、陈澄、陈实等人多数曾任东汉司隶校尉、汉中太守、州别驾从事、上谷太守等官职或是名儒,陈寿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颇有名望的大户家族。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已是妇孺皆知,除马谡外还有一批参加街亭作战的将领受到处罚,李盛、张休等人被诛杀,黄袭兵权被免,陈寿父作为马谡参军(参谋军务)也受到牵连,虽然捡回一条命,但被处以“髡刑”。“‘髡刑’是中国上古五刑之一,即剃光头发和胡须,是一种侮辱型惩罚。”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世明说。

 

  陈寿父离开军营时,少不了耻笑,他或许带着满腔的悲愤回到安汉老家。后来他娶妻成家,几年后得子陈寿,希望儿子成才,一洗自己的耻辱。有一种说法认为,万卷楼是陈寿父母为子女修建的读书之所,万卷楼建成时陈寿不过4岁。据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纯蛟考证,目前“万卷楼”一名最早出自明代学者曹学佺《蜀中广记》记载“陈寿隐居于此”“有万卷楼在山之麓”。

 

  “陈寿7岁至17岁期间,在万卷楼读书识字。”文杰说,在南充民间曾流传陈寿父教子故事,南充在重修万卷楼时,在陈寿故居出土一块汉砖,经仔细辨认是“教子图”,这使陈寿父亲形象更加清晰,如今这块汉砖就陈列在万卷楼第一展厅。

 

  十年著史《三国志》陈寿名垂青史

 

  陈寿一生写有《诸葛氏集》、《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史学著作,然而除《三国志》外,其余著作都已佚失。

 

  陈寿为何写史?这大概与他老师谯周的指导分不开。精通历史的谯周不仅在史料搜集、史书撰写、史事评论等方面颇有心得,而且著述很多,有给《史记》纠错的《古史考》、《三巴记》、《益州志》、《蜀本记》等。陈寿受学谯周4年,史学志趣的树立少不了谯周引导和培育。据说,陈寿在读《史记》时兴起,突然一掌猛拍桌子,身为老师的谯周问他何故,陈寿回答钦佩司马迁的学识和人品,要以他为楷模,写出一部流传千古的史书。“先是曹魏灭蜀汉,后是西晋代魏,陈寿的身份由蜀臣变魏民、晋民,动荡不安的政局促使陈寿深入思考,《三国志》的构思也许就在那几年开始了。”文杰说。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天下一统的环境,三国书籍、档案全部运归洛阳,让陈寿编撰《三国志》的设想成为可能。那时陈寿已身在洛阳任著作郎(负责编修国史),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到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陈寿用近10年完成史学名著《三国志》,陈寿因此被时人赞“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陈寿因《三国志》备享赞誉,也因秉笔直书得罪当世权贵。“《三国志》在当时属近代史,牵扯到还在世的一些人。”杨世明说,例如权臣荀勖,他在曹魏时与曹爽关系好,而陈寿在书中对曹爽多有贬义,他对此耿耿于怀。再加上荀勖与欣赏陈寿才学的张华有矛盾,他就授意吏部把陈寿调出京城,为长广(山东半岛东南)太守,“时人以当京官为尊,此调是明升暗降,陈寿以母亲年老多病需要奉养为由,不去赴任,也是一种无言的抗议。”

 

  就家写其书《三国志》传于世

 

  由于陈寿在世时,没有把《三国志》上奏朝廷,仅收藏在洛阳的家中,《三国志》属私人修史。据《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上书说了一则关于汉武帝与司马相如的故事,让《三国志》获得正统史书地位。

 

  范頵等人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贵在质朴真实,恳请陛下采录其书。于是,晋惠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三国志》,“就家写其书”,传于世。

 

  陈寿写完《三国志》那年已56岁,他人生的五分之一几乎全献给这本志书,正是因为他的秉笔直书,那段英雄和英雄龙争虎斗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被真实记录,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历久弥新。

 

  隋唐时期,三国故事成为“市人小说”、“说书”等通俗文艺重要的创作素材;在宋代,讲史艺人把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三国传说故事搜罗汇总再加以创造,而由演员扮演三国人物的三国戏,也在这时期登上舞台;在元朝,有关三国故事的杂剧占了现所知元杂剧作品总数近10%;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画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编撰了《三国演义》。

 

  ◆人物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东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名言精选

 

  《三国志》中的名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5、兵贵神速。

 

  6、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

 

  ◆名人评价

 

  房玄龄评价陈寿

    古之王者咸建史臣,昭法立训,莫近于此。若夫原始要终,纪情括性,其言微而显,其义皎而明,然后可以茵蔼缇油,作程遐世者也。丘明即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词于东观。自斯已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

 

  陈寿含章,岩岩孤峙。彪溥励节,摛辞综理。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