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先贤足音
父子宰辅扬美名 良好家风传后世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17-03-30 09:08:32

 

未标题-2.jpg

位于嘉陵区李渡镇场镇中心的陈以勤陈于陛父子塑像

 

  走进图书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字,思绪便静静地流淌开来。翻阅一本线装书———清·嘉庆《南充县志》,“老去自觉万缘俱尽,那管人是人非。春来尚有一事关心,只在花开花谢。”抛却凡尘俗事,尽情享受这烂漫春光,老来有如此豁达心境,实在值得称赞。
  
  那么,这位快乐的老头是谁呢?在整个明朝,有一对父子宰辅,二人的故事历来传为美谈。说到这儿,你肯定会想到陈以勤、陈于陛父子。没错,写下这段话的正是陈以勤,这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名门之后 直言上谏
  
  南充市城区北湖公园,每天人来人往,或许你不曾注意到在公园内有一堵南充明朝文化名人墙。这堵名人墙上塑有任瀚、黄辉、陈以勤和陈于陛4个历史人物。其中,任瀚和黄辉是师生关系,而陈以勤和陈于陛便是明朝唯一的父子宰辅。
  
  无独有偶,在嘉陵区李渡镇的场镇中心位置,也有陈以勤、陈于陛父子俩的塑像。查阅史料发现,陈以勤、陈于陛是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人,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还是北宋“三陈”之一陈尧佐之后。
  
  陈以勤祖辈非常崇尚“耕读传家”,在耕有余之际,鼓励后代去读书。嘉陵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蒙炘告诉记者,从陈以勤的高祖陈纪起,陈家家境开始宽裕,陈纪攻读儒书,成为博士弟子,陈以勤的伯父陈大道考中进士。在良好的家风和家教的影响下,陈以勤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及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仕途生涯。
  
  陈以勤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护和教育裕王朱载炘。《明史》说,陈以勤为此“焦心瘁志,发为骤白”。蒙炘介绍,陈以勤担任讲官长达9年,对裕王竭尽了保护之力,尤其是在裕王走向帝王的道路上,付出了很多心血。
  
  1567年,裕王即皇帝位,改元隆庆,是为明穆宗。明穆宗对陈以勤的无私付出,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的,曾御笔手书“忠贞”“启发宏多”赐给陈以勤,同时提拔陈以勤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成为宰辅。“陈以勤对隆庆帝非常忠诚,本着与隆庆帝的特殊关系,敢于直言上谏。”蒙炘介绍,陈以勤入阁后,他首先向隆庆帝上《谨始十事》,其中的定志、爱民、崇俭、用人、接下、听言及揽权等问题都是针对当时实际情况讲的,隆庆帝大受启发。之后,陈以勤又进谏《励精修政》四事疏,针对揽权作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陈以勤的忠诚受到了后来的万历帝的表彰。万历八年(1580年),万历帝赏赐陈以勤“尚方绮币宝镪”,叫陈于陛带回家去,闻名四方。
  
  天才少年 继承父志
  
  2000年以后,嘉陵城区改造,新修建了一些街道,其中的于陛路就是根据陈于陛的名字命名的。蒙炘介绍,当时工作人员查阅嘉陵辖区的历史名人,了解到陈于陛的故事,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以示纪念。
  
  和陈以勤一样,陈于陛也很优秀。陈于陛,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出生在北京,当时陈以勤已经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供职。陈于陛少时聪颖好学,才思敏捷,长进很快,17岁那年参加乡试,一举考得第四名。24岁中进士,后官至宰辅。
  
  陈于陛继承家风,为官清正廉明,生活朴实节俭。《南充县志·陈于陛传》说:于陛“深自贬省约束,食一肉,脱粟之饭;自身衣皂绨,夫人以下三浣衣,布蔽膝……”蒙炘说,陈于陛这样的高官,能保持如此的清廉俭朴,确实是难能可贵。
  
  此外,在陈于陛的父亲陈以勤为官期间,还有一件文化上的功劳。他任实录总裁官时,领导了《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因有了这个副本,减少了《永乐大典》的损失。受父亲影响,陈于陛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进入翰林院修撰国史后,更是“留意通今之学,国家史乘,无不折衷而讨其至”。
  
  陈于陛在进礼部尚书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上书请修当代正史。蒙炘介绍,在陈于陛以前,都是隔代修史,因修史必然涉及善恶褒贬,当代人修当代史必然有难处之事。陈于陛以《恭请圣明赦儒臣开书局纂辑本朝正史以垂万世疏》为题上奏,全文长3100余字,是历史上少见的长篇修史的奏疏。
  
  明神宗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下令开馆,以王锡爵、陈于陛、黄辉等20余人为正副总裁和修撰官,不久王锡爵谢职,重大责任落在陈于陛身上。陈于陛为了修史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上交稿“省览日或不暇,辄夜继之,如程乃止”。由于陈于陛这样“不遗余力”地工作,修史工作进展顺利。不幸的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陈于陛病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皇城内失火,史料被焚,再加上修当代史的种种顾忌和困难,这次修史遂无结果而告终。
  
  蒙炘说,官修当代史虽然腰折了,但刺激了明朝民间修史的发展,使明朝民间修史进入繁荣阶段。而中国民间修家谱,也在明朝开始兴盛起来。
  
  后人评价,陈于陛不但是修当代正史的开创者,而且是明朝后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推动者,也可以说是南充继陈寿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功臣。
  
  古今“广恩桥” 父子美名扬
  
  1571年,陈以勤辞官回到南充,归家后他徜徉山水之间,每到一处必留诗篇。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胡燕介绍,陈以勤号青居山人,以青山的隐士自居,并留下了《青居集》。
  
  青居山在青居场嘉陵江岸,这里有天下奇观359度曲流,历来被人称绝。唐朝姚昂曾经写诗形容“天峙两峰南北峭,地盘一水古今流。”“陈以勤一生酷爱青居山,也留下了描写青居山的诗歌。”胡燕解析,“远山风雨胜秋色,傍岸烟波起暮潮。”便是描写青居山的佳句,该句是《舟游望青居山》的第二联,对仗工整,视角转换迅疾而分明,上句写青居山在烟雨中迷蒙的景色,下句写暮色中江面被烟雾缭绕的美景,远眺近观,触目成趣。
  
  漫游故乡山山水水,是陈以勤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他的足迹留在了《游青居新寺》《图山石刻》《白山寺》等诗词中。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世明说,《明史》本传中没有记载他的退休生活状况,但从南充地方志收录他题咏山水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老年归家时期,陈以勤的足迹几乎遍及南充多数林泉、寺院,从这些诗歌中也可以看出诗人避世隐居的闲适心态。
  
  蒙炘告诉记者,陈以勤回到南充后还十分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嘉陵江上原来有一座桥,后经风吹雨打而垮塌,这座桥是南充到成都和到重庆的重要交通要道,没了桥,老百姓出行困难。在陈以勤的倡议、捐资下,当地乡绅积极响应,万历六年(1578年),该桥被修复,取名广恩桥(即今老西河桥)。此外,陈以勤还创建了金泉书院等。
  
  万历十四年(1586年),陈以勤病逝,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文端”,葬于南充市栖乐山。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冬,陈于陛病逝,终年53岁,归葬于南充城西火凤山下桂花坪。陈氏父子离开我们已经有数百年,二人的故事却流芳百世,成为南充人民心中永远的记忆。
  
  ◆人物简介
  
  陈以勤(1511-1586),字逸甫,号松谷,别号青居山人, 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人。有《青居集》传世。
  陈于陛(1543—1596),字元忠,号玉垒山人,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人。著有《意见》《万卷楼集》。
  
  ◆作品选登
  
  舟游望青居山
  □陈以勤
  独舸中流江路遥,有声呕哑荡兰桡。远山风雨胜秋色,傍岸烟波起暮潮。老去生涯偏水竹,兴来行迹半渔樵。山中坐盼有丹井,何日青童来一招。
  
  游金城山
  □陈于陛
  山色其如蜡屐何,探奇踏遍碧嵯峨。上衣烟雾行犹湿,倒槛星辰坐欲摩。天远难招骑鹤侣,月明惟听采芝歌。平生笔底多奇句,此际风云思更多。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