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先贤足音
握兵阆州恩威立 远戍重任莫言轻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17-03-20 10:48:07

 

cdfbe40bc4cd529d954185bdc881b4b7.jpg

梅尧臣画像

 

  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他一生交友广泛,有送别诗近600首。其中一首送别诗《送阆州驻泊荆供奉》与南充有关。3月17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世明解析,诗作不仅寄托梅尧臣期望报国疆场的志向,还饱含他对荆供奉(武官)保阆州平安的勉励。
  
  ◆人物简介
  
  梅尧臣 (公元1002年~公元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梅尧臣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 (公元1051年) 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 含蓄, 被誉为宋诗的 “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作品选登
  
  送阆州驻泊荆供奉
  □梅尧臣
  青天不可上,蜀道未尝行。每说褒斜险,唯闻猿鸟声。去为千里客,自握一方兵。所重恩威立,无将远戍轻。
  
  伤离别 送荆供奉赴阆州
  
  “梅尧臣一生作诗近3000首,其中送别诗占五分之一,送人赴任诗又占送别诗的一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世明说,梅尧臣诗中送别对象有亲戚好友、官员、文人等多种身份,涉及求学、谋任、赴任、贬谪、省亲、行旅郊游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我们从中不仅能体会到梅尧臣生命历程的各种体验,还能了解北宋政治、科举和民生等各类社会面貌,有的比史料更接近历史现场。
  
  在梅尧臣的数百首送别诗中,有一首是他送一位荆姓官员到阆州任职的诗。“他姓荆,但名字已很难考证。”杨世明解析,“阆州驻泊荆供奉”是说这位荆供奉(武官)到阆州任职,负责管理驻守当地的水陆两军。
  
  “蜀道未尝行”说明梅尧臣没来过阆州。但阆州历来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军事重镇,他听说过阆州。虽然阆州闻名遐迩,但前往阆州的旅途却不容易。因为前往阆州的必经之路叫“蜀道”。所以这位将前往阆州赴任的荆供奉,注定旅途少不了艰难跋涉。
  
  对于自己没有亲身游历过的地方,梅尧臣往往在诗中,根据以往的听闻和文学积累,用想象的方法大胆描写。“貂裘不见风霜劲,雁碛遥知道路艰。”“归时莫问程多少,却到河湟杏萼红。”等诗句,莫不如此。而此次送别荆供奉,也不例外。梅尧臣想起《蜀道难》中峥嵘崔嵬的绝壁古道,《早发白帝城》中不间断的山野兽鸣,因此吟诵道:“青天不可上,蜀道未尝行。每说褒斜险,唯闻猿鸟声。”
  
  “由于落后的交通,古人要不是因避灾、科举等不得已的原因,很少背井离乡。有时一别就无缘再会。所以他们极为珍视亲情友情,情比海深。”杨世明说,正因如此,重团聚伤离别是中国古代人的传统心理,也是我们现代人的人文情怀,而凝聚人生离愁别恨的送别诗也就成了诗词中永恒的题材。
  
  多叮嘱 握兵一方恩威立
  
  荆供奉即将远离赴任,一别再难相会。离别之时的梅尧臣有很多话要说。
  “去为千里客,自握一方兵。”梅尧臣继续吟道,“所重恩威立,无将远戍轻。”他把送别荆供奉的千言万语汇聚成诗行。尽管在北宋时期,战火很少波及到阆州,但梅尧臣还是坚持嘱咐这位即将远行赴任的供奉:“你一定要重视恩威并用的办法,不要把远离赴任,带兵戍边看得无所谓,要保护好一方安宁。”
  
  事实上,在梅尧臣生活时期,西夏屡次兴师侵犯北宋边境,辽国也伺机而动侵扰和要挟北宋,北宋的西北边境局势动荡不安。梅尧臣一生写了不少关于战争局势的诗,不仅勉励从军友人、分析战争形势、记录战争残酷,还表达了为国家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但他一生任职主簿、太常博士、国子监直讲、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无法亲赴疆场。“谁复轻儒者,难淹笔砚间。”在梅尧臣眼中,儒家书生如果淹没在书籍笔砚间,而不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是没有意义的。
  
  “从他一生的经历看,他渴望为国戍边的抱负无法实现,他只好把安定国家的期望寄托于友人。”杨世明说,在梅尧臣送别荆供奉的那一天,“无将远戍轻”那一句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