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画像
在至今保存下来的古籍中,唐人朱景玄在编纂的《唐朝名画录》记载:公元742-755年(天宝年间),吴道子奉唐玄宗之命,入蜀顺嘉陵江漫游写生。数月归来,大同殿上,吴道子长袖一挥,凝神走笔,一日毕,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
一叶扁舟,蜀地之上,吴道子纵情山水,他是背负皇命的画师,也是游客一名。时至今日,阆中、蓬安等多地留下了吴道子畅游嘉陵江的传说和遗迹。
一 “三百里嘉陵江” 意指广元到南部段
《唐朝名画录》记载:公元742-755年间,唐玄宗神往蜀地山水却苦于不便亲身踏访,便命令宫廷画师吴道子和李思训二人入蜀写生。当时脑袋上正顶着“内教博士”这顶帽子的吴道子终于等来了这样一个出差的机会。时隔千年,史籍断佚,已无从考证吴道子当时为何愿意去戴这顶帽子,但尽管隔着千年,一想到能够“远离深宫、出差数月”,我们都能感受到吴道子那种满心欢喜的得意劲儿。
收拾行囊,离开长安,一路驿传,一路高歌,乘风破浪中,吴道子将山水风光拓印在了心中,为数月后一日画完《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做着准备。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师范大学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袁有根实地考证:吴道子、李思训二人来到嘉陵江源头的嘉陵谷(今陕西凤县东北)后,便乘船顺流而下,途经略阳,进入四川广元、昭化,最终南下至阆州、蓬州、果州,也就是今天的南充境内。
“《唐朝名画录》里所说的三百里嘉陵江,实际上是嘉陵江的中游一段,也就是今天广元市到南充市南部县罗寂寺一带这三百余里。”袁有根经过近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 奇山秀水记在心 凝神走笔一日毕
嘉陵江上,有看不尽的奇异山峰,写不尽的江水秀色。
李思训和吴道子顺江游览,这一路上,指不定李思训多有晕船呕吐、风寒咳嗽,但能肯定的是,这位听话的宫廷画师是行一路画一路,他画嘉陵江沿途多滩急水,画碧波滚滚,画山峦上悬吊起来的嶙峋怪石……但李思训发现,和他一同出差的小伙伴吴道子一路上连笔都没有摸一下。
就这样,吴、李二人在蜀地浪迹,数月后才返回长安。《唐朝名画录》记载:大同殿上,李思训沿途所作的数十卷嘉陵山水图令玄宗皇帝惊叹不已,面对皇帝求索的目光,吴道子一句“臣无粉本,并记在心”显得气定神闲,说罢,吴道子长袖一挥,凝神走笔,一日毕,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徒留玄宗皇帝扶着下巴、转怒为叹,惊叹之余,唐玄宗赐名吴道子为道玄,自此名满天下。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画界巨擘:绘画名家与绝代精品》一书中这样写到:吴道子在自己山水画作之间,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创造出了笔尖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苏轼则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千百年来,后人尊称吴道子为“画圣”,人物绘画“冠绝于世”。
三 千年画圣名 果州永流传
历史的长河中,嘉陵江水川流不息。时至今日,南充境内多处留下了有关吴道子的传说和遗迹:
相传在阆中三清宫(今阆中元山乡境内)吴道子画了一座白描观音像。《阆中县志》也有一段关于吴道子的记载:“奉国寺有一石刻,阔八寸许,高一尺有奇,上刻大士像,题‘行道观音之像’六字……又‘吴道子笔’四字在左行之下。‘庭坚来观’四字在右行之下……”而据《阆中新县志》主编戴哲明介绍:“《阆中县志》记载的这块碑是老观镇小学修学校挖地基时挖出来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而在今天的阆中市博物馆广场,一幅长30米,高3米的巨幅浮雕《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阆中人纪念吴道子的一种寄托,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在蓬安县龙角山公园的画圣广场上,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矗立着一尊长约30米、高15米的巨型红砂石材质的吴道子头像,雕像正前方,江水宽阔、油菜花黄。“千年前,这里是吴道子登临作画的龙角山,而今,成为蓬安人纪念‘画圣’和休闲的好去处。”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风景区管理局局长奉勇告诉记者。
“由于史籍失载,今天我们对吴道子的研究考证十分困难。但结合现有的史料来看,吴道子到过南充的可能性非常大,遗憾的是,《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也已经失传,我们后人无法从‘画圣’的画作中窥见一二。”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清扬说。
千里嘉陵江,滔滔不绝流,千年画圣名,果城永流传。
◆人物简介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又名道玄,今河南省禹州人,尊称画圣。吴道子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很早就开始当画工兼雕塑工。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专攻绘画,由于学习刻苦,进步很快,“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 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擅画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有“吴带当风”之称。
吴道子的画风为唐代和宋元以来的许多画家所效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