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一座千年古刹沉静。然而,就在这个历尽风雨阅尽千年的古刹中,在这处得天独厚秀美的风景里,一个叫管时中的监察御史曾经来过。近日,廉洁南充网“清廉基因”栏目的工作人员,怀着虔诚的心走进了西充、走进了大山,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刹,寻访他留下的深深足迹,感知他为一方百姓的情缘与付出。
走过百福寺
初秋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大地静美而生机蓬勃。
8月11日上午,我们慕名前往西充县仁和镇境内的百福寺,在这个历尽风雨阅尽千年的古刹中,在这处得天独厚秀美的风景里,寻访明朝时一个监察御史留下的足迹,一个地方知县留下的故事,感知他为一方百姓的情缘与付出。
山路弯弯,绿意融融。汽车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轻快地行驶着,道路两旁苍翠欲滴的绿树扑面而来。车在绿海中,人在绿海中,一个活脱脱的绿的世界大美呈现。山风拂面,甘冽而清爽,含着淡淡的香,穿过鼻孔,直透心肺,人不由得激灵一下,旅途的劳顿烟消云散了。
同伴说,这是就是久负盛名的岁堂山,是西充县境内著名的八大景观之一,也我们此行目的地百福寺的所在地。“深山藏古寺”,有人说出了这句话。这句话,勾起了我的想象,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宋徽宗那个年代。当年,宋徽宗为选拔绘画人才,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求应试者作画。看似简单一题,竟让多人作难,唯有一人,以老和尚在崎岖的山路上挑水落笔而金榜题名。假如我在那时,手中的笔能够画出隐而不露的古寺吗?
岁堂山一角
就在我神游之际,同伴的欢呼声打断了我穿越千年的思索,岁堂山壮美的山景出现眼前。这是一幅怎样的壮美景观啊——山体独特、山形壮美,植被丰饶,莽莽苍苍,绿意盎然,仿佛就是一块硕大的温润碧玉镶嵌在大地之上。我满眼都是惊奇,壮美,蓬勃生机,一系列溢美之词在脑海划过。
阳光稀稀疏疏地洒在树叶上,泛着金色的光辉,流出暖暖的亮色;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给这座沉寂的大山增加了几许生气。汽车轻快,人心轻快,在岁堂山西麓的半山腰处,我们停下了脚步,百福寺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百福寺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古朴、厚重、典雅而充满沧桑。它像一位老人,也像一尊雕像,静静地、庄严地矗立在这里,告诉人们千年之远的故事,告诉人们沧海桑田的变迁。沿着一条小路,我们移步下去,静静地站在寺院的入口处,细细地端详着这个走过漫漫岁月的古寺,怀想它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的故事与传奇。
百福寺的原名为百佛寺,以寺有百尊佛像而得名,后改名为现在的名字。以“福”易“佛”,一字之差,更见精神。关于改名,有这样一个美好传说,相传某年天干大旱,居于此修炼的唐代高僧何炯受皇帝之命撰求雨祭文。皇帝据此祭拜天地之后,换得风调雨顺。皇帝龙颜大悦,特赐何炯“百福禅院”金匾和九龙捧圣大铁御印以褒奖。百福寺由此得名,不称“百佛”而称“百福”,以示为民谋幸福之意,可谓大德也。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百福寺
资料介绍说,百福寺始建于隋代,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三年重建。另一种说法说建于宋庆历年间或者元代。说法很多,不一而足,具体建于何年,有待史家进一步考证。不过,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高僧何炯曾在此得道,以此推之,寺庙应该建在唐代及其以前时期。何炯是西充多扶人,唐代进士,时为太学学长。他嗜好古典,喜扬文字,因竭力反对以赋取士,愤而将平生所作八百余篇词赋付之一炬,辞官返乡,隐居在岁堂山西麓,在晋城资福寺讲经,在仁和百福寺坐禅,以绵薄之力传经授道服务乡邻。他著有200多卷佛经,创立了“华严宗”并自成一体,终为一代佛学宗师,百福寺也因此而名扬海外。
百福寺为典型的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为一单檐歇山式斗拱建筑。资料说,这种古建筑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灵气,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可称为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我们注目凝望,在一砖一柱之间、在一瓦一石之间、在一草一木之间,遥想当年先民们高超的技艺与精致心灵,遥想那时香烟袅袅的鼎盛与喧哗,遥想历史深处暮鼓晨钟的清脆与宁静。只是时光久远,岁月沧桑,这一切都归于了时间的深处。
百福寺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遭遇多重磨难,特别是受到兵火侵蚀而走向没落。当年的百福寺现仅存前门和正殿了,不得不让人叹息。前门即入寺之门,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斑斑驳驳的陈迹与四周密集的绿树形成了强烈对比。枯萎与生机,颓废与生长,更显出了百福寺的古朴与典雅。迈进前门,就是前殿了,两侧墙上的壁画还依稀可见,但已无法读出上面的信息,有人曾经研究过,说那是些劝解众人修身养德的戒语。抬眼望去,房屋梁上挂着一块匾,上书“自天降康”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四个字相传为隋代西充进士、得道成仙的陈太虚所书。“自天降康”出自《诗•小雅•天保》,意思是:上天将安康赐给我们。书于此,表达出了作者期望这里百姓得到很多福运的心愿,也彰显了百福寺在这一方所担负的使命。
隋朝陈太虚题字:自天降康
前殿专门设置了戏楼,供这里的人们在劳动之于享受文化的熏陶,愉悦身心,促进交流,共享成果。据随行的专家说,在寺庙中专门设置戏楼,在我国实属少见,这也足见了百福寺当年的鼎盛繁华,和在我国寺院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抚摸着戏楼还残留的遗址,看着现代人工修复的戏楼墙体,追思往日,感慨万千。
走下前殿的台阶,就迈入了宽阔的寺庙大院,说是大院,其实不大,估计也就差不多50平米左右。满院的青石地板已是凹凸不平了,想必就是当年信众们留下的深深履痕,可见兴旺,可见虔诚。大院左侧残存一块古碑,上面镌刻着明朝重新修复百福寺的纪念碑文《重修勑赐百福院碑记》。碑文遭风雨洗涤,已是模糊一片。所幸西充县相关方面给予了积极抢救,我们今天还能够读出其大意来。碑记介绍了百福寺的基本情况、周边社会情形、重建经过及相关人员参与等细节。详详细细,文采斐然。碑文中的开篇语“尝谓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恃定惠,去之则丧。”以文说礼仪、以文说规矩,发人深思,无法忘怀。
碑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说百福寺重建的主盟,也就是倡导者、主持者乃前监察御史文林郎西充县知县管时中,这引起了我们的惊奇。据《西充县志》记载:“管时中,直隶柏陵人,以御史降三十一年任”。当年,管时中以散官身份到西充县就任知县,千里迢迢、历尽艰辛,可堪传奇。管时中治理西充情况到底如何?碑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所体现:“适逢大明海宇无虞,洽于大康,文武恬嘻,风雨时顺,车书混一,民安鸿雁之居。”以此推断,管时中主政西充县时,应该是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欣欣向荣;我们也由此推之,那时的管时中定是一位勤政爱民而卓有成就的父母官了。
从碑记中,我们还不难看出,管时中是一位善于听取民声的官员,也是一位善于把民众的意见作为工作导向的官员。当时,大明的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民众对重建百福寺提出了诉求,希望重现往日香火鼎盛的太平图景。碑记中载:“我辈为佛子孙,若不修葺院寺,将何验神道风流?”此语言之切切,感人肺腑。管时中听之信之,广纳民意而为己见,遂以知府之名,担任寺院重建主盟,集本地贤达,和衷共济,群策群力,而现百福寺璀璨光华。重建之后的百福寺,气势恢宏,信众云集,成为了佛学的重要传播场所,也成为了当时民众幸福安宁的象征,这不能不说这是管时中的一种贡献与付出。
百福寺重建碑文
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正殿,也称大殿,它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换言之,它是寺院的灵魂所在。资料显示,百福寺的大雄宝殿,是西充县境遗存年代最早的建筑,虽历尽沧桑,略呈颓败,但往日宏伟壮观的气质还在,超凡脱俗的气度还在。正殿前,四根直径1尺见方的实木柱子上顶屋檐,下接街沿,结构对称,气势庄严,以顶天立地的姿态,昭示寺院的坚毅与力量;正殿大门上方的横匾书有“大雄宝殿”,这四个字苍劲有力,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横梁上绘有精美壁画,图案依稀可见,只是年代久远,我们已无法解读出其中的奥妙与机缘。整个殿堂做工考究、艺术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大雄宝殿
侧殿已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毁掉了,残留的遗址尽显孤独,往日情景已荡然无存。走出院落,四周的翠柏牢牢吸住了我们的眼睛。这是一列怎样的柏树啊?树干壮硕、枝繁叶茂、树冠如云、傲然挺立。资料显示,此处柏树树高均在26米左右,最大胸径达86.7公分,年长的有1400余年,年轻的也有700多年的历史。最令人叫绝的,莫过于生长于旁边古寨门上四颗千年古柏,人称“四兄弟树”,劲杆虬枝,盘根错节于乱石之中,相互偎依,相互守望,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时光匆匆,千年一瞬,岁月的痕迹留在了树干上,也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古柏树
寺院之外,山高林密,溪流潺潺,鸟语花香。一座面积达1800多亩的原始森林公园环绕在百福寺的周围,为寺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终日护卫着这个千年古刹。寺在林中而增林之灵气,林护寺魂而添寺之神韵。由此,这一片原始森林被唤着了百福寺森林公园,实现了寺与林、林与寺的完美融合。涉足其间,在游人踩出的小路上,看着阳光透过树缝的道道光线,恍若世外桃源,一种时空错落之感油然而生。遥想当年的先人们,在这里觅得一个去处,潜心讲经,静心作禅,晨看朝露起,暮读星月稀,在清凉的山风中舞蹈,在叮当的泉水中嬉戏,这样的日子,那是一种怎样的豁达与畅快啊!
“攀岩踏破白云去,不敢登临忘圣贤。”后人对百福寺进行了精心保护与传承,1983年百福寺被西充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百福寺所在的森林公园被四川省林业厅确定为市级森林公园,目前,正在申报四川省森林公园,远景目标是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打造中国西部一流的“森林天堂”。2014年,四川鼎宏生态林业有限公司走进了百福寺……
凤凰烈磐,今古传奇。千年的百福寺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眼里的将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文明而又充满原始生态气息的公园,是一方绿地,也是一方福地,必将为这里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必将会为这里百姓带来新的更多的幸福与安康。
走过百福寺,心犹在,情未了,千年的古风神韵,像初秋的阳光,像八月的晨风,也像天空中飘洒的细细小雨,静静地、轻轻地温暖入怀。(罗伟)
百福寺森林公园的后山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