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先贤足音
天文学家落下闳
来源:廉洁南充网        发布时间:2015-06-30 20:14:33

落下闳2.jpg

    落下闳(公元前156~公元前87),字长公,西汉阆中县(今阆中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历算学家、天文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他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 


    落下闳自幼聪明好学,喜观天象,在天文、历法、数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在同乡谯隆及太史令司马迁的推荐下,被汉武帝召为待诏太史,主持《太初历》的制订工作。他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提出“浑天说”的理论。中国古代的天体宇宙思想理论最早是“盖天说”:这种理论认为天如伞盖,地如棋盘,故又叫天圆地方说。还认为日、月、星辰是随着天盖的旋转而旋转,这种理论的进步性是承认变和动,其后是“宣夜说”:宣夜说认为宇宙没有形质,高远没有止境,是无限的。高远无止境是这个理论的先进性。落下闳创立的“浑天说”认为:天是蛋壳,地是蛋黄,整个天地浑圆如弹丸。天和天上的日、月、星辰,每天都不停地绕着南、北两极旋转。并确认为南极入地和北极出地都是36度。较之于前两种,这个理论不但承认宇宙是变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是我国古代宇宙结构的先进学说。
    第二个方面,创制天文仪器。我国最早的天文测量仪器叫土圭,又叫圭表,即《周髀算经》上的髀。落下闳在制订新历书的要求下,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参考战国时留下的《石氏星经》上的一些记载,首先创制出浑天仪。浑天仪的周长约有二丈五尺,直径约八尺。是由八尺长的一根窥天管(又名衡)和带着窥天管旋转的四游环,再一个重要部件就是反映多种坐标系统的环组(后称六合仪)。落下闳首创成功的浑仪是一种测定天体方位的仪器。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精密的天体观测仪。后经过唐代李淳风、南宋沈括、元代郭守敬的改进,成为简仪,即今紫金山天文台上的浑仪。落下闳用浑仪测出一月的长度是29又81分之43日;测出135个月中有23次日食的日食周期,人们可用日食来校正一月的开头,还测出了五大行星会合周期,与现代所测的数值相比,误差最大的火星为0.59日,误差最小的水星仅为0.01日。在两千多年前,能算出这些数据,是世界罕见的奇迹。

 

浑天仪.jpg

落下闳与浑天仪


    第三个方面,创制新历法。汉初是沿用秦代使用的颛頊历,又名轩辕历,又叫古四分历。秦用的四分历是以十月为首,每年要余下四分之一日,故名四分历。长时期沿用,没有进行过校正,误差很大,历史书上的朔望与实际的天象不符,往往在三十、初一出现大月亮。也就是历书上说的“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汉武帝下令征召能人,创制新历。经过争论,提出了修改方案十八个,经过汉武帝亲自审查,最后决定采用落下闳与邓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方案,由落下闳、邓平等20余人负责新历的制订。从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4年,约七年时间,新历方告完成。汉武帝对新历十分满意,改年号元为“太初”,定名为《太初历》,到泰山行封禅大典庆贺新历制成。《太初历》改过去以十月为岁首,确立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日制度。秦始皇以五德终始说,认为秦是水德,冬季是水旺,故以冬季的首月(十月)为岁首,每年的十月一日,举行盛大的朝会,接受百官的朝贺,这与实际的季节相差太远。落下闳纠正了这个百多年来的错误,使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十二月底为岁末,把历法同四季的顺序、群众的习惯统一起来,一直沿用至今。《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历法大改革,也是全世界出现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巨大贡献。
    第四个方面,他在两千年前即运用了“连分数”的原理。根据川大历史系吕子芳教授的研究,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是合于近代“连分数”的原理进行计算的。而“连分数”的原理在西欧直到1579年,才由蓬柏里提出。
    “太初历”实行之后,汉武帝为彰显落下闳创制新历法的功绩,特授以侍郎之职,落下闳不慕功名利禄,坚辞不就,依然回到阆中,研究天文科学。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阆中锦屏山建有观星楼,占地约400平方米,楼前铸有落下闳铜像及浑仪。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