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素华(后排右一)和家人在一起
身穿白大褂的冉素华是南充市中心医院小龙分院的药剂师, 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南充金彩虹公益协会副会长。10多年来,她累计献血125次,先后获得多项荣誉,被称为“献血冠军”。昨(30)日,她再次以一个革命后辈的身份,展示自家的家训,让这份朴素的家族信仰,以其无穷魅力感染每一个人。
献血冠军 献血总量是全身血液的6倍
冉素华性格朴实无华,让人倍感亲切。她是一名药剂师,又是一名献血者。2000年6月,冉素华还在重庆市药剂学校念书,在一个假日里,她第一次在重庆沙坪坝登上捐血车, 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无偿献血,从此踏上了献血之路。
因为年轻,身体素质过硬,献血几乎成为冉素华的一种习惯。只要献血间隔时间一到,她就会到生活或工作地附近的献血点去无偿献血。 无论是读书、探亲还是出差, 莫不如此。10多年来,她献血的身影遍及重庆、吉林、四川等多个省(市),累计献血125次,所捐献的血液总量相当于她全身血液的6倍。她因此被称为“南充献血第一人”和“献血冠军”。
为了感谢她10多年来为献血事业作出的贡献,南充市中心血站将一枚刻有“最美无偿献血者”的奖杯奖给了她。 因为献血所作出的贡献,她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南充市最美无偿献血者”、“南充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南充市三八巾帼优秀志愿者”、“2014南充晚报十大年度人物”、 南充市中心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医德医风标兵”、“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和称号。
但是,了解冉素华的人都知道,这个在南充已经扎根10多年的“献血冠军”,其实并不是南充人。 她来自重庆市忠县境内的大巴山。作为村里的一只金凤凰,她当年考上药剂学校而飞出大山。 毕业后来南充市中心医院工作。 她的老公也不是南充人,而是一位东北汉子,工作地点在广东。 但是这位东北汉子却心甘情愿地把家安在南充, 要跟随冉素华相守一生一世。
“我老婆是能干人,她获得了很多成就和荣誉。她喜爱去做的事情,我都支持她去干,我希望她因此而快乐,幸福。”这位老实厚道的东北汉子说。
革命家庭 八个字的家训代代相传
冉素华很好说话,只要有人需要,她经常是二话不说,就绾起衣袖献血。这些年来, 冉素华的献血足迹遍布省内外。2011年7月, 成都一家医院一陈姓白血病患儿,急需A型血小板,在网上发帖求助。冉素华在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后,立即组织了7名符合血小板捐献条件的志愿者,自费赶赴成都市血液中心,互助捐献1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然后悄然离去。
2013年3月,蓬安县一产妇因宫外孕大出血,生命垂危,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抢救, 急需大量A型血小板,南充媒体第一时间发出了求救信息。冉素华闻讯后迅速赶到献血屋,捐出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2014年8月, 一名现役军人的母亲,因白血病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急需A型血小板,而此时库存告急。冉素华闻讯后,立即向单位请假赶往血站,捐出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冉素华是一名弱女子,她这么义无返顾地奉献爱心,她的精神动力从何而来?记者经过细心走访,发现这位质朴的女子,与一个革命家庭的渊源关系。冉素华的外祖父是新中国成立前川东地区的一名地下党员,在长期艰苦的对敌斗争中,在革命队伍里熏陶成长,形成无私奉献、施爱于人的性格。在冉素华小的时候,外祖父爱把她叫到膝前,给她讲述地下党的故事。那些为革命为祖国甘于献身的英雄形象,早早烙进她幼小的心灵。
新中国成立后, 外祖父在重庆市酉阳县物资局工作。老人家一生刚正不阿,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群众好乐善施,对家人产生深深的影响。 冉素华的父亲是一个乡镇企业干部,母亲是农民。父亲工作一辈子清贫一生, 连一点简单的房产都没有置下,退休后来南充,跟随冉素华一起生活。 冉素华的外祖父虽然已于2000年去世,但是“施恩求忘,受恩必报”的八字家训,却一脉相承地流传下来。
传承家风 她经常带着儿子去做公益
冉素华从小性格活泼,是村里有名的“假小子”。小时候,在有一天的上学路上,遇到老太婆沿途捡拾稻谷,她招呼同学们一起,帮老太婆拾完一块田才往学校赶。她因此上学迟到,被老师罚站。后来老师得知原委,还表扬了她。她嘴上不说,心里却甜蜜蜜的。
坚持公益,让爱心传承。冉素华的儿子10岁了。只要有可能,她会在自己做公益时把他带上, 让儿子感同身受,身心融入到公益事业之中。 从2002年开始,她与重庆的志愿者一道,长期帮扶了一名余姓孤寡老人余婆婆。2007年来南充工作后, 仍没有放下对余婆婆的关心,经常打电话关心余婆婆,同时每年还要抽出一到两次时间和南充以及重庆的志愿者一道去看望余婆婆。“儿子懂事后,我经常带着他去看望余婆婆。” 冉素华说,如今,儿子与余婆婆非常亲近。
2012年,冉素华走进大凉山,长期结对帮扶一名残疾儿童。 在协会里,她率先签定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和承诺捐献“遗体、眼角膜”志愿书。与协会众多爱心公益人士一起,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凉山州及南充九县(市区)的36个村小、特殊学校、敬老院开展送温暖、助学、助残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儿子因为读书没有参与, 但是她会把每场活动的每一个进展,跟儿子分享。
冉素华说:“我儿子很阳光, 在家对爷爷婆婆非常尊敬, 在学校跟老师同学相处很好。”有一次,他外出看到有人打鸟,他冲过去大声疾呼,让对方尴尬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