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廉润果州
杨伯恺 赤胆忠心 奋勇当先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15 10:20:13

  骆市陵园烈士事迹陈列室。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梁洪源摄

  骆市陵园内缅怀阁阁壁上镌刻着包括杨伯恺在内的骆市千余名红军和先烈的名字。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梁洪源摄

  杨伯恺。(资料图)

  人物档案

  杨伯恺,1894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1919年勤工俭学赴法国留学,1922年,加入旅欧共青团组织,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在重庆参加创办中法大学,任训育主任。同年又任中共重庆地委教育委员会委员。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川,从事统战工作。后任《华西日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兼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长。解放前夕,1949年12月7日在成都就义。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柴梓嫣

  在营山县骆市镇繁华街道的一侧,有一处静谧的山坡,坡上坐落着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骆市陵园。深秋的一个早晨,我们来到了陵园中的英烈陈列室,望着橱窗里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革命先驱杨伯恺的故事渐渐浮现在了眼前。

  A建立党组织的先行者

  1894年,杨伯恺出生于营山县骆市乡杨家坝(现骆市镇小蓬社区),关于他的名字,家乡的老一辈大多爱唤他杨洵,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后,他才改名为杨伯恺。杨家有十口人,他们守着六十挑(约11亩)田地,种桑养蚕,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勉强糊口度日。

  1912年,杨伯恺顺利考入顺庆联合中学就读,除学习书本知识外,他还积极参加训练,立志一旦国家需要,就拿起枪杆参加战斗。1915年春,顺庆人民激愤于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条约,爆发了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杨伯恺奋勇当先,散发传单,参加集会讲演。

  后来,新文化运动极大地启发了人民的觉悟,杨伯恺更是受其影响,于1919年乘上轮船从上海启航,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此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他选择回国,开始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

  为了加速革命进程,1925年秋天,党组织派杨伯恺回四川协助吴玉章在重庆开办中法大学,并担任中共重庆地委教育委员会委员。为打开川北农村的革命局面,1926年2月,杨伯恺回到家乡营山开展革命活动。

  当时的农民大多目不识丁,为了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更好宣传革命真理,杨伯恺自己编写教材,在家中开办起了农民夜校。杨伯恺的父亲杨光普是一个诚实憨厚的农家人。看见儿子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他报名成为了农民夜校的第一位学生,并积极宣传号召附近的农民前来参加夜校学习。

  父亲这一举动,给了杨伯恺继续奋斗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深入农村调查,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发展中共党员。不久,他便在杨家坝建立了营山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营山支部,并及时向党中央、团中央写信报告了组织发展情况,请求中央对新发展入党的三位同志予以批准。

  杨伯恺特地向中央表示:“新加入三人,我必使其在最短期中,对于主义及组织有相当的了解,且使其为全县工作努力。”

  同年3月,杨伯恺还在家乡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农会。他亲自撰写制定了《农民协会章程》,号召广大农民团结起来,参加革命,投入到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废除苛捐杂税的革命斗争中,这有力地推动了营山全县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全县建立起县农会1个、区农会22个、乡农会64个,会员发展到近万人,为全省农民运动之冠。

  在儿子杨伯恺的带领下,杨光普迅速成长为乡农会主要负责人。红四方面军进入营山后,杨光普更是带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后在长征途中不幸牺牲。

  B以笔为刀的传播者

  离开骆市陵园,我们前往杨伯恺的出生地——骆市镇小蓬社区。今年85岁高龄的杨森烈是杨伯恺的侄子,他早早地站在路边和我们打招呼。

  “他是我大伯,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他一面,后面就没有再见到了。”因年事已高,很多事情杨森烈的记忆已有些模糊,但一提到大伯,这位八旬老人十分激动。在他的印象中,大伯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大度、十分朴素的长辈。

  “这块土墙所在地,就是大伯之前住的老房子的屋基。”杨森烈招呼着我们来到院子后面的一处空地,指着一面泥土墙说。随后,杨森烈又从屋里抱出了一摞厚厚的有关大伯的资料,关于大伯的英勇事迹,老人娓娓道来。

  那是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参加了中共重庆地委在打枪坝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其间,驻重庆军阀对手无寸铁的到会群众进行野蛮镇压,制造了“三·三一”惨案。杨伯恺头部受伤,幸免于难。同年4月,他赴汉口向中共中央汇报重庆地委遭破坏的情况,并作为四川代表出席中共中央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杨伯恺和任白戈、沙汀到上海,创办辛垦书店,翻译出版了《哲学原理》等几十部理论书籍,其中他个人用法文翻译的就有《世界经济与帝国主义》和《论帝国主义》(列宁著)等十余部,这些著作,思想深刻,流传广泛。除此之外,他还创办了《二十世纪》杂志,并在杂志上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伯恺接受了回四川并在文教界和川军上层从事统战工作的任务。1940年,他开始为《华西日报》撰写社论,1942年受聘为主笔,紧密配合《新华日报》宣传党的方针,为抗战呐喊,为国计民生直言。

  对于有关国家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杨伯恺仗义执言,毫不含糊,文笔犀利,正义凛然。曾有朋友劝他把笔锋放柔和些,不要那么尖锐,杨伯恺却回答:“文章就是我的武器,磨光了还有什么用?”

  1944年,杨伯恺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于第二年当选民盟中央委员。此后,他积极投入民盟各方面工作,协助张澜先生在成都建立民盟四川省支部,并被选为宣传部长。

  1946年5月,由民盟主办、张澜任社长的《民众时报》创刊,杨伯恺任总经理兼主笔。这份报纸积极宣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旗帜鲜明反蒋反美,出刊仅两个半月就被迫停刊。杨伯恺没有气馁,领导原编采人员办起《青年园地》和《时代文摘》,转载新华社的言论和其他报刊的进步文章。为此,敌人视杨伯恺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

  C视死如归的革命者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在全国家喻户晓,这部剧的导演,正是杨伯恺之女、国家一级导演杨洁。她曾和父亲在成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她的记忆里,当年父亲作为《华西日报》主笔,一个月只有两担四斗米的收入,仅够维持最低生活。

  那时,四川军界一位杨伯恺的同乡得知他们的处境后,托人送来一笔钱,却被杨伯恺原数退回。他以身作则并常常告诫杨洁:“宁可清贫,不可沾富!”这样的教诲,对杨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杨洁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拍摄出了经典的电视剧《西游记》,这部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

  不满16岁,杨洁就离开了家,被父亲送到重庆中共办事处转赴延安,离家后她一直挂念着父亲的安全。“1947年从报上看到了父亲被捕的消息,从此,我更为虎口中的父亲的命运而担心。我焦急地盼望成都早日解放,父女能够重逢……”杨洁曾在《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一文中这样写道。

  入狱后的杨伯恺与敌人进行了两年零七个月的顽强斗争。敌人审讯时,杨伯恺面对各种酷刑,英勇不屈。敌人绞尽脑汁,知道硬来不好对付,便企图以让其写悔过书作为释放条件,遭到杨伯恺严词拒绝。他说:“我绝不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写。死怕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死得有价值!”

  杨伯恺的爱人危淑元将药品、食物、水果等送去狱中,杨伯恺却首先考虑的是狱中难友们的需要。除此之外,杨伯恺的学习精神也令人敬佩。他不仅在狱中暗地里写下了上万字学习笔记,还常常向狱中难友谈及自己的未来理想,立志为振兴国家的文教事业而奋斗。

  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这让杨洁、危淑元看到了一家团聚的曙光。没想到,垂死挣扎的敌人并没有放过关押在狱中的革命者。12月7日深夜,凄风瑟瑟,敌人将杨伯恺等革命者从狱中拉至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附近杀害。临刑前杨伯恺高呼:“共产党万岁!”响亮的声音回荡在郊外夜空,唤醒了群山大河。在他牺牲后的第20天,成都和平解放。为了悼念这位铁骨铮铮的革命者,1950年1月17日,旅居成都的60多名营山籍知名乡友为杨伯恺举行了追悼会。1984年,营山县骆市镇修建了骆市陵园,并在陵园中设立了杨伯恺衣冠冢。

  如今,每逢祭扫之际,总会有各界人士与群众自发前往骆市陵园为杨伯恺扫墓并献上鲜花。他的英勇事迹与革命精神,不仅载入史册,更是深深地烙印在人民的心中,传承于世,永不磨灭。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