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廉润果州
胡耀邦 主政川北 勤政为民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09 09:58:06

  胡耀邦同志办公旧址。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梁洪源摄

  胡耀邦同志(前排中)主政川北时留影。(资料图)

  行署礼堂。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梁洪源摄

  人物档案

  胡耀邦在川北

  1950年2月至1952年7月,胡耀邦主政川北,他实事求是、勤政为民,创造了出色政绩,为建设新川北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晓江

  “他在担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区政委期间,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进行土地改革、开展剿匪反霸斗争、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这样评价胡耀邦在川北时期的工作。

  1950年2月至1952年7月,胡耀邦在川北工作了两年半的时间,面对满目疮痍、百业凋敝的川北,他致力于剿匪、土改和恢复国民经济三大任务。胡耀邦离开川北时,留下了一个各业兴旺、初步繁荣的新川北。

  深秋时节,我们走进位于西华师范大学行署校区的胡耀邦同志川北办公旧址,追寻70多年前胡耀邦与南充的往事。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

  A土地改革深得人心

  沿着林荫大道行走,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形成斑驳光影,香樟树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校园里是青春的气息,是古朴的色调。绕过主教学楼,一座青瓦红墙的苏式建筑映入眼帘,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颇具年代感,这就是胡耀邦同志川北办公旧址。

  推开朱红色的大门,走进图文展厅,胡耀邦在川北工作的历历往事一一呈现。

  1950年2月20日,春节刚过,胡耀邦告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驱车来到南充,出任中共川北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川北军区政委,成为川北党政军一把手。不到35岁的胡耀邦,也是“新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根据《中国共产党川北区历史》一书记载,四川地域辽阔,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完成新解放区艰巨复杂的社会变革任务,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个省级行政区和重庆直辖市。川北区下辖南充、遂宁、剑阁、达县四个专区和南充市。

  当时的川北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加上周期性的自然灾害,满目疮痍、百业凋敝、民不聊生。胡耀邦是抱着为建设新川北打基础的信念赴任的。他曾说:“耀邦以不满五尺之躯,来到川北,其将有利于川北人民乎?”

  “干人(指贫苦农民)头上三把刀,重租厚利押金高。”这首在当时川北地区流行很广的民谣,是广大农民凄惨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群众期盼,胡耀邦把土地改革,作为上任后的首要任务。

  在土改运动中,胡耀邦深入实际,指导和检查工作。对土改运动中执行土改方针、政策,依靠贫雇农划分成分的做法,给予肯定和支持;对惩办违法地主斗争中出现的偏差,个别地方出现的和平土改的倾向,迅速进行纠正,使川北的土改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通过一、二、三期土地改革,川北区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1951年7月,西南局复电川北区党委说:“你区土改发展正常,甚慰。你们的各项处置均属妥当。”这是对川北广大干部和农民的极大支持和勉励,也是对胡耀邦正确领导的充分肯定。

  B文教事业蓬勃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耕为主的川北地区,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极不发达。川北区党委、行署把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等事业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1950年2月,胡耀邦到川北后不久,就提出了要办一所全区性大学的意见。行署文教厅根据他的指示,将私立川北大学从三台县迁到南充市,与私立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的前身),拥有学生1000多人,为川北地区及川北周边许多县的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打开了一条通途。原川北行署办公厅副主任黄天祥在《胡耀邦在川北》一文中写道:“到1952年8月,全区一所大学,各县平均两所中学,都得到了恢复和充实。小学由新中国成立前的7924所发展到17283所,增加了一倍多。”

  1951年,川北区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各级医疗卫生组织,各县市相继组建卫生院、妇幼保健委员会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47个。在胡耀邦的亲自关怀下,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成立,这便是川北医学院的前身。川北医学院原党委书记汤公群曾回忆,“1985年暑期,胡耀邦在北戴河忙于政事,在百忙之中亲自给学院题写了‘川北医学院’的校牌,校牌寄到学校是1985年9月7日,当天下午学校召开庆祝教师节的大会,我们在会上展示了胡耀邦题写的校牌,师生无比高兴激动。”

  胡耀邦关心教育和教师,1950年除夕,《川北日报》发表了胡耀邦向全体文教工作者慰问和贺年的一封信。信中说:“由于诸先生的努力,使我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地展开。切盼继续奋斗……兹值新年,谨致慰问并祝健康!”在当时,政府大员向教师拜年,颇为新鲜。

  1950年2月,与胡耀邦一同来到南充的,还有从成都新闻训练班招收的30余名青年学生和一批印刷工人、印刷器材。在胡耀邦的关心和支持下,1950年3月23日,南充首张对开大报川北区党委机关报《川北日报》创刊。随后,《川北农民报》《川北工人报》也相继创刊,成为全区广大工农和各阶层群众喜爱的读物。

  川北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砸碎了桎梏劳动人民精神世界的封建、愚昧、落后的思想枷锁,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和健康方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川北的建设之中。

  C作风建设锤炼思想

  1950年,在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形势下,党内一部分同志身上滋生出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存在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和享乐腐化思想倾向。

  胡耀邦深刻分析各种不良作风在川北的具体表现,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干部整风运动。胡耀邦特别强调,一条最重要的整风原则,是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组织结论,主要采取反省的方法、自我批评与批评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决不可轻易处分与斗争。

  通过历时4个半月的整风运动,川北区各级干部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川北日报》编辑科负责人、《南充日报》原副总编余继滨在《胡耀邦与(川北日报)》一文中说:“通过报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进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推进了工作。”

  土地改革后,农村干部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存在不愿继续工作、不愿当干部的“换班松劲”思想,其中以酆斯云放下工作不干、私自回家生产最为典型。

  酆斯云是南充县斑竹乡乡长,由于工作没搞好,几次受到批评,于是心里产生“回家过舒服日子”的思想,擅自离职回家。事后,《人民日报》、全国及各省报刊以“好了伤疤忘了痛”为题,批评酆斯云“换班松劲”的错误思想,川北区以及全国一度开展关于“酆斯云思想”大讨论。

  当时酆斯云面对压力,痛苦不堪。胡耀邦找到他,在办公室跟他握手,让他坐下,和他拉家常,让他消除了不安。同时,也严肃指出他的毛病:“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恶霸地主就会卷土重来,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就会得而复失。”通过胡耀邦的教育,酆斯云认识到错误,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由于胡耀邦和川北区党委的高度重视,及时在乡村干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扭转了乡村干部“换班松劲”思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D心系川北情深谊长

  草木无言,岁月有声。在胡耀邦同志办公旧址右前方,一块石头上刻着胡耀邦的题词“新川北在战斗中行进”,红色的大字耀眼、夺目,刻写的是一段光荣的历史。

  从1950年春到1952年夏,在这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胡耀邦带领川北人民励精图治、除旧布新,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给川北人民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邓小平同志曾评价这个时期胡耀邦同志在川北的工作是搞得好的,“有主见,不盲从。”

  1952年夏,在川北等四个行署区即将合并为四川省之际,胡耀邦奉命于当年7月间赴京。赴京前,川北政协副主席卢子鹤和南充市各界民主人士赠送给他一块锦屏作为礼物,他婉言谢绝。他说:“你们不能做这个东西。若真的要送,就送我‘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好了,这五字箴言,一不用缎子,二不用金字,只须用口头嘱咐我,告诫我就行了。”卢子鹤听后当场落泪,感慨万千地表示:“贤仁已去,我将安归!”

  当年7月,一个静悄悄的黎明,胡耀邦轻车登程,回避了部分党政领导同志准备的欢送。

  离开南充的胡耀邦,对南充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南充的发展。1960年5月,时隔8年,胡耀邦以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身份到南充视察,并在南充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前身)学生食堂,给全院师生职工作了报告。在报告中,胡耀邦回忆了在川北工作的点点滴滴,对学校师生提出殷切希望。

  1986年,四川省委委托南充地委筹备和召开川北区党史工作座谈会。胡耀邦的夫人李昭在会上传达了胡耀邦的三点意见:第一,要实事求是,这个就不解释了;第二,要注意集体领导;第三,不要突出个人。可见,胡耀邦对川北这段时期的工作很珍惜,但强调不要渲染,要求实存真,恰如其分。

  在胡耀邦同志川北办公旧址的一面墙上,题写着胡耀邦的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让人感慨颇多,它昭示着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利益观。

  如今的南充宜居宜业、百业兴旺。胡耀邦同志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和财富,永远值得川北人民学习和珍藏。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