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廉润果州
戚氏三兄妹 青山守忠魂 浩气永长存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07 09:56:26

  红军院子大门。

  被青山环抱的红军院子。

  戚氏三兄妹纪念碑。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柴梓嫣/文梁洪源/图

  阆中山水秀美、风光奇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颗颗革命种子播撒在这里,一位位有识之士在这里投身革命的洪流。戚应森、戚应源、戚应雪——“戚氏三兄妹”,就是其中的代表。

  A在苦难中成长

  前往阆中市二龙镇康垭口村的道路蜿蜒曲折,车头顺着一个坡道缓缓下滑,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出现在了眼前。院子大门的门楣中央,一块红色的匾牌上镌刻的“红军大院”四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

  “这座大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们戚家从这个院子走出了5位红军将士。右侧院落是戚应森、戚应源、戚应雪的故居,左边院落是堂兄弟戚应山、戚应川的故居。”今年60岁的戚翔宇是阆中保宁街道办事处一名干部,也是戚应源的孙子,见到我们,他热情地当起了向导,带领大家一边参观院落,一边讲述起了爷爷那一辈的故事。

  戚氏三兄妹的父亲戚元烈是晚清秀才,满腹经纶,精通诗词;母亲康烈珍出身名门,温柔敦厚。大哥戚应森憨厚朴实,平易近人;二哥戚应源风度翩翩,胆识过人;妹妹戚应雪温文尔雅,秀美端庄。戚应源3岁时,父亲溘然离世,母亲带着他们艰难度日。

  为了帮母亲分担生活重担,懂事的大哥戚应森放弃了学业,妹妹戚应雪也选择留在家中,帮忙处理家务事。1925年9月,勤奋用功的戚应源考入保宁联中初中,随后升入高中。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他,在中学时便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爷爷当时在学校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先后创办了壁报和《蜜蜂》小报,还加入了共青团。”戚翔宇说,听长辈们讲,当时每逢假期回家,爷爷还不时向大爷爷、姑婆婆和村里的父老乡亲宣传革命思想。

  1927年9月,戚应源不负家人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读大学期间,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戚应源积极参加文学活动,联络了许多有志青年共同探求革命真理。他认真研读、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戚翔宇从小听爷爷的故事长大,行事做人也受到他的影响。1984年,戚翔宇来到阆中市金城乡财政所工作,任总核算会计。后来,因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省级、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B在困境中战斗

  在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戚应源寄给家人的一封封激情洋溢的书信,成为向兄妹传播进步思想的媒介,让戚应森和戚应雪从中受到很大启迪。

  1928年12月,村里人称“戚二老爷”的大地主收租逼债,殴打佃户,村民们敢怒不敢言。“爷爷放假回家得知此事后,在兄妹的支持下,当面训斥戚二老爷,乡民无不拍手称快。戚二老爷恼羞成怒,仗着族长的权势,宣布不准任何人供给爷爷学费。对此,爷爷毫不畏惧,毅然辍学回到家乡,在附近学校任教谋生。”在院子的老屋里,戚翔宇用手抚摸着爷爷曾经用过的书桌,十分感慨。

  后来,戚应源辞教,与妹妹在阆中华光楼旁开办了一个百货店,为党组织筹集经费,后来创办《嘉陵江》小报,任主编,妹妹担任油印、发行工作。在该报创刊号上,戚应源撰文,号召人民“要像嘉陵江水,涤出泥沙污垢,汹涌向前!”其文笔犀利、锋芒所向。戚应雪勇敢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胆识。不久之后,《嘉陵江》小报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在出刊到第十期后突遭查封,兄妹俩被迫离城还乡,以戚家院子为联络点,一边教农民识字,一边建立党群组织,发动60余名青年参加革命运动。

  1930年初,党组织在戚家院子召开会议,成立了白土地党支部,戚应源任书记,戚应森、戚应雪任委员。他们一边书写标语,印制传单,宣传革命,一边等待时机组建农民协会,准备武装暴动,以此来打击地方反动武装。联络点后来遭到破坏,党组织被迫从院子向老崇山上的响堂坪一带转移。

  “老崇山有一面陡峭的石壁,石壁中间有两个内部连通的大石洞,不知道是哪年哪月挖建的。”戚翔宇说,由于石洞四周树木、竹林、刺藤长得密密麻麻,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平常很少有人会来这里。

  为防备搜查和抓捕,戚氏三兄妹便在石洞里秘密书写标语、刻印传单、培训积极分子,举行入团入党宣誓等活动。后来,这些从山洞里走出来的数十名共产党员和村里另外一些青年参加了红军。人们为了缅怀革命先辈,便给这个山洞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洞”。“山上藏了一排洞,洞中藏着一群人,人人藏着一颗心,怀揣红心养光明。”这一段流传在阆中二龙片区的顺口溜中提到的“洞”,说的就是在阆中市二龙镇康垭口村的老崇山下,一面陡峭的石壁中间,一字排开的四个石洞。在这里,革命先辈在这里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C在光明中前进

  1933年仲夏,红军解放了阆中三庙、老观等地的喜讯,令戚氏三兄妹倍受鼓舞,三兄妹积极配合开展扩红支前工作。在他们的动员下,村民踊跃参加红军,父送子、妻送夫,仅康垭口村,就有72名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事业。

  1933年9月8日,川陕省委在阆中老观设立“阆苍南”边区委员会,辖苍溪、阆中、南部3县境内赤白交界区域的党组织,省委任命戚应源为书记。于是,他建起以阆中交通站为枢纽,从成都、重庆通往苍溪进入巴中的红色交通线,向苏区传送情报运送军需物资,转移大批党员、团员和进步青年到根据地。

  戚应森、戚应雪也一道参加了红三十军。为了密切红军和地方党组织的关系,戚应森受组织委派,到中共阆南县委工作,戚应雪则在部队里负责文艺宣传,她常常带领宣传队,随部队四处奔走,为战士们演出,鼓舞士气。

  1934年初,戚应源任省委秘书长,同年10月下旬,戚应源在川陕省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委常委。“爷爷一直做着为粉碎敌人‘川陕会剿’的准备工作,可惜他没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戚翔宇哽咽地说,1934年冬天,爷爷因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遭遇不测,戚应森、戚应雪受牵连同时遇害。

  1981年,党组织为戚氏三兄妹平反昭雪。2002年,戚应源被列入国家民政部编写的《中华著名烈士》名录,康口垭村被誉为红军村,戚家院子被誉为红军院子。2022年2月,该村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纳入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现在,我们村还建成了红军纪念园,来村里参观学习的单位、个人络绎不绝。”二龙镇康垭口村党支部书记侯成平介绍说,红军院子戚氏三兄妹故居将被打造成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走出红军院子,戚翔宇又带我们来到了院子后面的山坡,一座庄严的纪念碑映入眼帘。“这是大家为了纪念他们而立下的石碑。”我们站在纪念碑前,向三位年轻的革命烈士深深地鞠躬默哀。

  这处掩蔽在青山绿树下的纪念地,在幽静的乡村里闪耀着光芒,留下了英烈们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人物简介

  戚应森生于1908年,阆中市二龙镇康垭口村人,1927年,在胞弟戚应源的引导下,投身党的地下工作。因工作出色,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戚应源成立地下党支部,组建农民武装和农民协会等。曾任阆南县委秘书、川陕省革命法庭庭长等职。

  戚应源生于1912年,字立本,阆中市二龙镇康垭口村人。川北地区早期中共党员,长期在“通南巴”“阆苍南”和成都地区从事革命工作,历任阆中地下党负责人、“阆苍南”边区委员会书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川陕省委秘书长等职。

  戚应雪生于1916年,又名戚英子,阆中市二龙镇康垭口村人。1929年,在长兄戚应森、二哥戚应源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曾在二龙、老观、千佛、河溪、双庙、水观等地组织发动群众,相继建立起了儿童团、妇女会、农民宣传队、农民协会、农民武装等。曾任红四方面军新剧团团长、川陕省邮政部部长等职。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