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廉润果州
周敦颐 爱莲之说 千年一课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02 09:50:05

  为纪念周敦颐在蓬州(今蓬安)讲学,周子古镇爱莲池旁重建了濂溪祠。

  刻于周子古镇码头石壁上的“周敦颐讲学”浮雕。

  周敦颐笔下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颜庆/文梁洪源/图

  穿过一条小巷,我去寻找周敦颐当年讲学的地方。千年前的那堂课,至今余音绕梁。

  这里是蓬安县周子古镇,嘉陵江畔一个古老的水陆码头。“周子”,是蓬安人对理学大师周敦颐的敬称。在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春天,周敦颐来这里讲学之前,这个码头叫“舟口”,就是泊船的地方。

  一个小镇,因为一个人的光临,而划分出了时间的分水岭。人们吟诵着那篇著名的《爱莲说》而来,又依依不舍离去,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开始在心里慢慢生长。

  濂主人廉不让溪深

  周敦颐在嘉陵江边登陆的码头,现在仍在使用,那些扎根在码头上的黄葛树,见证着岁月的久远记忆。

  从周子古镇码头出发,溯江而上可达新政、南部、阆中、昭化、广元这些水边的城市,顺江而下可以到达南充、合川,并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汇入长江,再通过夔门进入三峡,由此抵达更远的地方。

  沿江两岸农民生产的柑桔、萝卜、红薯及其他土特产,通过铁皮船运到这里送进城,返回时再捎上种子、化肥和家里人喜欢吃的姚麻花、曹氏豆干。

  现在码头上多了一些旅游船,还添加了纤夫及搬运工的雕塑,码头石壁上雕刻着周敦颐在这里讲学的浮雕。如今,“周子”是这里的文化品牌,一座濂溪祠在诉说着那次影响深远的一课。

  从码头登岸,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前行,两边是穿斗结构的青瓦房。从一条小巷踅进去,眼前豁然开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着“爱莲池”三个朱红色字的大青石,池中荷叶亭亭如盖,有红的粉的荷花冒出来,池中有亭子,有三五游人在赏荷拍照。沿着池边的小路走过去,是一座川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门楣的牌匾上写着“濂溪祠”三字,落款是著名哲学家、担任过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跨进院落,步入正堂,抬头便看到一尊高大的坐像,那是周敦颐手捧书卷讲学的情景再现。在这座雕像的底座上,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故居前有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精通儒、佛、道学,著有《太极图说》及《通书》四十篇,为宋、明理学开山祖师。‘人品甚高,胸怀潇落,如光风霁月。’任合州(今重庆合川区)判官时,去南部访尚书左丞蒲宗孟。船过舟口,应学者叩留,讲学两日。”

  站在这座雕像前,我努力想象着当年周敦颐舟口讲学的场景,屋子里仿佛回荡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湖南的濂溪之水,与嘉陵江之水,在这里激荡起思想的浪花。那一年他4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濂”,《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浅水。”据《周敦颐年谱》记载,“宅边有水萦纡,如青罗带,曰濂溪,先生濯缨而乐之。”晚年寓居庐山之下,他修建书堂,因前临溪水,亦以“濂溪”命名。

  濂溪原本是一股泉,缓缓流淌成一条溪,因为周敦颐的关系,又流淌成了一条文化的河流。“溪绕门流出翠岑,主人廉不让溪深。”这一湾浅水,成了周敦颐精神境界的诗意表达。

  蓬安濂溪祠,始建于公元1074年,即周敦颐去世后的第二年,迄今已将近千年。在岁月的风雨中虽几经兴废,但是这一条文脉从未断流,就像嘉陵江一样源远流长。

  莲出淤泥而不染

  徜徉在爱莲池畔,情不自禁吟诵着《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看似普通的植物,经过周敦颐的皴染,一下子就有了神韵。莲,是花中君子的形象,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追求。正所谓:窗前草木,原本自家意思;池中莲花,确系君子情怀。

  《爱莲说》,写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5月,也就是蓬州之行3年后写成的。但是,这株莲早已根植在他的心中。周敦颐的父亲是进士出身,舅舅是龙图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院士)。自15岁起,他跟随舅舅学习和生活,20岁时谋得人生第一份工作:试将作监主簿,就是在掌管祭祀活动的办事机构当一名试用人员。24岁那年,周敦颐由朝廷吏部调往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担任主簿,由此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他自幼爱莲,参加工作后常在任职的驻地凿池植莲,以莲花寄托心志。

  周敦颐蓬州之行,和一个名叫蒲宗孟的官员密切相关。

  1056年11月到1060年6月,周敦颐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任“签署判官公事”近四年,这是他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判官,是一个重要职位,在合州任职初期,由于郡首缺位,他还一度主持全州工作。在合州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周敦颐结识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县)观察推官蒲宗孟。当时,蒲宗孟由夔州返老家阆州新井县(县址在今天的南部县大桥镇),途经合州时拜访当地长官。两人一见如故,“相与款洽连三日夜”,交谈了三天三夜还没有说够。这一见,让蒲宗孟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周敦颐的君子风采,退而叹曰:“世有斯人欤!”意思是“世间怎么会有这般高人!”

  有两本书《周敦颐评传》《周敦颐思想地图》,都记载了周敦颐和蒲宗孟的这一次相见,时间是1059年的冬天。那一年周敦颐43岁,已经丧偶一年多,独自抚养着一岁多的儿子周寿。此情此景触动了蒲宗孟的心思:“真吾妹之敌也,明年以吾妹归之。”这里的“敌”是匹配、相当的意思。蒲宗孟为周敦颐的高洁人品和深厚才识所打动,亲自为妹妹订下了这桩婚事,并商定来年春天周敦颐前往阆州新井县迎娶妹妹。

  第二年春天,周敦颐如约前往阆州迎亲。嘉陵江水道,将合州—果州—蓬州—阆州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一趟行程还算是便捷的。《蓬州县志》记载了周敦颐路过蓬州相如县,并在这里讲学的情形:“先生途经舟口,学者知为学宗,攀留请业。”当地学子这般热情挽留,加之这里还是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的故乡,自然是没法推辞了。“为秀者指示性道原委,为钝者讲明伦序大义。”周敦颐讲究因材施教,而且注重课堂艺术,让听课的人如坐春风里。

  这次讲学,对蓬州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后,蓬州人还相约成行,“就教于合(合州)”,纷纷赶往合州向周敦颐求教。

  在蒲宗孟及蓬州学子眼里,周敦颐是一个有君子之风的大学者,他就是一株“香远溢清”的莲。

  廉官清赢得梦魂安

  蒲宗孟对周敦颐的赏识,是有独到眼光的。单就在合州任职的四年时间而言,周敦颐在为官、为文及为人方面,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

  为官方面,“在郡四年,人心悦服。”这是《周敦颐年谱》对他任职合州的评价,“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他办事公道,在当地的威信很高,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

  为文方面,他在合州写成了有重要影响的《养心说》一文,提出“人,贵在养心”这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即使圣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养心达到崇高的境界,更何况常人呢?

  为人方面,周敦颐坦荡磊落,他和上司赵抃的交往就是一段佳话。在合州任判官时,赵抃为梓州路转运使,当时合州属于梓州路管辖,赵抃是周敦颐的上级领导。赵抃到合州检查工作时,有人奏了周敦颐一本,诬告他不务正业、喜欢沽名钓誉。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赵抃对他还是进行了严厉的诫勉谈话。面对诬告,周敦颐有口难辩,但他不卑不亢、坦诚做人。事有凑巧的是,周敦颐离开合州,下一站到虔州(今江西赣州)担任通判,相当于副州长。而州长(知州)是谁呢?恰好就是赵抃。有人劝周敦颐避开这层关系另谋他职,但是他没有回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赵抃,调查了周敦颐过去在各地任职的表现,这才发现自己错怪了他。于是亲自登门和周敦颐促膝谈心,“吾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赵抃还了周敦颐一个清白,此后无论赵抃身居何位,只要有机会就向朝廷举荐周敦颐。他后来每一次升迁变动,也都和赵抃息息相关。

  周敦颐和蒲宗孟的妹妹成亲后,于1062年在虔州生育了一个儿子,取名周焘。自那以后,周敦颐和蒲宗孟建立了亦亲亦友的亲密关系。1063年5月,虔州于都县令沈希颜仰望周敦颐的学识,在当地建起了一座书院——濂溪阁,并请周敦颐为书院撰文。周敦颐欣然应允,这就是千古名篇《爱莲说》的由来。

  周敦颐在虔州工作了三年(公元1061年—1064年),随后平调到永州,这里和他的家乡道州毗邻。家乡的亲人闻讯赶来看望他,有的还希望他安排个一官半职。他为此写了一首寄语乡亲的诗,并请他的侄儿捎回老家,表示一切都只能靠各自努力,他帮不上什么忙。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在这首名为《任所寄乡关故旧》的诗中,他道出了为官之道。在这个离故乡最近的地方,在血脉相连的亲人面前,周敦颐完美展现了自己廉洁正直的为官形象。

  周敦颐晚年定居庐山脚下,潜心治学和讲学,他和蒲宗孟的妹妹生育的儿子周焘在成都府担任过要职。周焘和苏东坡交情深厚,两人亲如兄弟,常有诗词唱和。

  虽然周敦颐在蓬州只停留了两日,也有记载说是三日,但是老百姓千百年来没有忘记他。今天,走在周子古镇上,遍地都是周子的影子。

  人物简介

  周敦颐(公元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1060年春天,周敦颐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任判官时,前往夔州观察推官蒲宗孟的老家阆州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途经蓬州相如县时停留讲学。蓬安县周子古镇即由此得名,古镇上有纪念周敦颐讲学的濂溪祠。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