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廉润果州
伍非百 墨学大家仁义走天下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26 16:04:11

  在南充市廉政警示教育馆展陈的“蓬安伍氏家风”。

  位于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的“大夫第”。

  “大夫第”院落内景。

  人物简介

  伍氏家族,世世代代尊崇“仁义走天下,书香传世家”的家风,家族中文人学士和朝廷官员迭出,先后走出了伍德全、伍桂芳、伍兰芳、伍非百等百余名“文武”才子。其中,伍德全、伍桂芳、伍兰芳被清代朝廷授朝议大夫,由此出现当时唯一的一家三人同朝大夫。

  墨学大家伍非百是伍氏家族家风传承的典范,其本名伍程骥。1925年,任成都大学教授。1928年赴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1938年底弃职返家,居南充西山。其间创办了西山书院和川北文学院。1949年被委任川北行署委员,兼任由川北文学院和川北农工学院合并而成的川北大学的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3年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柴梓嫣

  六月,温柔而热烈。在去蓬安利溪的路上,芳草碧绿,林木苍翠,令人心旷神怡。车辆驶出高速路口,很快就进入一条不宽敞但平坦的乡间小道。大约几分钟,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便赫然眼前。

  建筑的正门高悬着一块牌匾,遒劲有力地书写着“大夫第”三个大字。一旁的石碑上刻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这些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让这座坚守在宁静乡间的建筑充满了别样的韵味。

  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古建筑里竟传来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漫步其间,古朴的院落顿时多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一座建筑为何兼具静雅与灵动的双重“气质”,这还得从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伍氏家族说起。

  (一)少时入川立家风一门走出三“大夫”

  带着些许好奇,我们一行人穿过正门,向着庭院深处走去,只见墙壁四周都悬挂着“大夫第”的图像资料,一段有关伍氏家族的故事,渐渐浮现在了眼前。

  时光回到公元1743年。时年22岁的伍泰信奉旨政令,从湖北迁徙至如今的利溪播占(圈占土地并进行耕种)为业,成为利溪伍氏始迁祖。三年后,伍泰信与从湖北罗田来川的赵氏婉秋共结连理。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里,伍氏一脉历来以“胸怀仁义、书香耕读”传家,渐渐形成了“仁义走天下,书香传世家”的家风,以此告诫后人要讲大仁大义,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在家风的熏陶下,伍氏入川的第二代先祖伍德全与侄儿伍桂芳、伍兰芳廉洁奉公,先后被授为朝议大夫,由此出现当时唯一的一家三人同朝大夫。到了伍德全告老还乡之时,嘉庆皇帝不仅御批“大夫第”牌匾,赐白银二十万两,以表彰伍氏一门“三大夫”清廉为官,还御赐了两把铜镜,告诫伍氏后人为官要借镜观形,时时刻刻对照自己,做一个公正廉洁、为民爱民的好官。

  这些赏识,对伍氏家族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要扛在肩上世代传承下去的责任,伍德全的孙子伍善甫接下了这根“接力棒”。他在担任贵州省黎平府古州厅同知的时候,看见苗族人衣衫褴褛、无食者大多承担苦役,不仅慨然:“这些都是忠诚天下的子民啊!”为了改变现状,他先购买红花种子教苗族人播种,改变苗人不事生产的习俗,苗族人销售红花后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开始积极从事农业生产。随后,他又修建文庙,置办学田,建立书院等,让儿童入学学文化、习礼仪。

  除此之外,精通医术的伍善甫还亲自为民看病送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痊愈后,大家欢呼:“伍公活我,活我!”后来,在面对大饥之难时,伍善甫更是开展平粜(把仓库里的粮食按平价卖出),开米厂,饥民赖以全活者达五千余人,大家都纷纷称赞其为善人也。

  到了同治年间,伍善甫将修建大夫第以作伍氏宗祠之事提上议事日程,并与儿子伍彝超、伍彝章一道,修建了这座保存至今的大夫第。

  这样一算,这栋穿木结构,章檐歇山式房顶的建筑已有百余年历史。幸得它经过岁月长河,还能坚挺地伫立在这个不起眼的乡村,让学童有了栖息地。但遗憾的是,那块悬挂在门口,曾经让路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跪拜的御赐“大夫第”牌匾,不知在何年何月被消磨殆尽。为了延续这份荣耀,后人重新书写了牌匾,并将其高悬于大夫第院落门前。

  (二)自幼好诸子之学苦读成墨学大家

  如今,在大夫第院落,设有一处文化长廊,展示着伍氏家族受家风熏陶,渐渐成长为能人才子的伍氏后人资料。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墨学大家伍非百,更是伍氏家族家风传承的典范。

  “伍非百,本名伍程骥,好诸子之学,尤喜墨家……”长廊里,伍非百的生平,只有寥寥数百字,一张泛黄的照片上,留着连鬓带腮白须的他,目光坚定。

  伍非百是伍氏第八代后孙。在当时声名烜赫的伍氏家族,他的家境并不算好。受家风熏陶,他从小就爱阅读诸子文集。为了能够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小小的伍非百选择跑到往返七八里路的大户人家里面借书看。看了抄了、抄了又还、还了又借又看……就这样日复一日埋头苦读,年仅13岁的伍非百就考入县学为秀才。

  1906年罢科举后,伍非百欲进学堂读书,可家庭经济无力支持,族中虽有公田收入可以资助,但被有势者把持,未能给予。于是,他选择前往当时的合川县实业学校学习实业技艺。在那里,他增长了见闻,接触了新思想,出于对当时入侵者和清王朝腐败的不满,他加入同盟会,后来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伍非百任第一届四川省议会议员。随后,他见军阀连年混战,国事日非,选择回到利溪青衣山下老家,埋头读书,专力治学,欲以文化救国作贡献。

  从小尤爱墨学的伍非百,深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节俭、选贤任能”,这些思想在他心中扎了根,促使他开始潜心研究墨学。1914年,伍非百开始整理《墨子经》和《经说》,历5年方成书。初名《墨子辩经解》,后改名为《墨经解故》。

  《墨经解故》出版后,颇受学术界重视。廖季平等名家均为之作序。廖季平称:“伍君非百笃志于古,作《墨经解故》,于旧说之外,多所发明,虽宗旨不必同予,考其义例得未曾有,洵前贤畏后生矣。”除此之外,梁启超也在《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第三章中说:“伍非百著《墨经解故》,从哲学科学上树一新观察点,将全部《墨经》为有系统之组织。”

  在学术界里名声大噪的伍非百,仍时刻牢记着“书香传世家”的家风。到1932年为止,他先后写成《大小取章句分》《尹文子略注》《公孙龙子发微》《苟子正名解》《齐物论新议》《形名杂篇》等,总称《中国古名家言》,为墨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授业解惑立榜样仁义之心践行家风

  热爱墨学的伍非百,在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中兼收并蓄,将“兼爱、非攻”的墨家理念和“仁义走天下”的伍氏家风融合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

  据蓬安县志记载,1923年,民国时期驻守南充的军阀何光烈欲征“佃当捐”,召集各县代表开会,伍非百作为蓬安代表出席。在会上,他支持群众斥责何光烈“当此国难之际,或英雄,或奸贼,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何去何从,由你选择!”在会上逼何光烈取消了“佃当捐”。

  伍非百前进奋斗的脚步一路从蓬安走到了南充。1943年春天,他来到了西山“洋人湾”,集中主要精力,赁屋创办了西山书院,开设了精修和博习两班,以文学、哲史为学习内容,学制三到四年。其后不久,他又于南充西山赛云台创办了川北文学院。

  1949年,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合并为川北大学文学院,有学生300余人。伍非百不仅曾亲任两院主讲,还先后聘请著名经学家、教育家李源澄,著名楚辞学家、教育家汤炳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蒙文通,著名经学家徐澄宇以及大学者谢无量、丰子恺等名流俊彦前来执教、讲学。此外,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肇鹏、四川大学教授蒙默等,也曾就读于始创之西山书院。

  随后,在川北区党委和川北行政公署领导下,原三台私立川北农工学院迁来南充,与川北大学文学院合并,成立公立川北大学。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川北大学文学院、公立川北大学,即先后为今四川师范大学与西华师范大学两校前身。

  在伍非百之子伍登辉的记忆里,父亲一心扑在教育事业的同时,仍不忘践行仁义之道,他不仅让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吃住在自家,还努力设法给他们找工作。伍非百之女伍尚仁也曾回忆,自己刚进初中时,父亲就在她的新手帕上写了六个字:“好学、明理、尚仁”,并要求她努力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人世推移,沧桑更颜。1952年,大夫第改建为利溪小学,成为当地的育人摇篮。伍氏先辈留下“仁义走天下,书香传世家”的家风,正以“桃李园”为载体,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