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廉润果州
韩士英:世笃忠贞 孝廉并举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20 16:10:39

  位于嘉陵区世阳镇的韩士英雕塑。

  龙凤山脚下的韩氏宗祠。

  残存的“世笃忠贞”牌匾。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虹/文 梁洪源/图

  阳光、白云、虫鸣……6月初夏,坐落于嘉陵区世阳镇龙凤山村的龙凤山,满山青绿,生机盎然。龙凤山山梁上,一座阁老坟格外引人关注。阁老者,朝廷之重臣也。此处的阁老坟里,就长眠着明代中期著名人物韩士英。

  韩士英,24岁中举,28岁登科进士,为官40余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的一生,忠君爱国、爱民如子、清正廉洁,明代书画家吕潜曾在《明大司农韩公传》中写道:“公独守正不屈,濠亦倾服,无所加于公,公之直谅大节始基之矣。”称赞其刚正不屈、正直诚信的品格。

  “纵观韩士英的一生,他在家以孝为先,为官以民为本,对国尽忠尽职,一生清正廉洁,不仅为当朝称颂,也为后世景仰。”龙凤山村村主任韩国平是韩士英的第十六代后裔,留守于故土的他,立志要将韩士英留给后辈们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A奉命“督师”惩治匪寇

  韩士英出生并终老于嘉陵区世阳镇龙凤山村。

  世阳镇,得名于韩士英刚入仕的工部侍郎官职,取侍郎之名,一直叫至清末,后以谐音改名为世阳。世阳场镇上,有一座高大威武的韩士英雕像。穿过场镇,再行约3公里,便来到韩氏宗祠所在地的龙凤山村。

  韩国平带领我们一行人,走进了韩氏宗祠。祠堂于2018年由韩氏家族集资修建,外形宏伟壮观。韩国平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块匾额,虽左右都被锯掉了一截,但“世笃忠贞”四个字仍清晰可见。据说,这块匾额是韩士英后人为了纪念他对君主忠贞、对国家挚爱而特意制作的。经过成年累月的尘土洗礼,跨越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韩士英忠君爱国的故事。

  生于明代的韩士英,为官40余年,始终履职尽责,忠心耿耿,不为利诱,敢于担当。他奉调平乱,坐镇毕节,虽九死而无悔;他奉命漕运,提督凤州,尽老泪而犹荣;他奉旨建堡,兢兢业业,虽弹劾而无怨。

  明代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因要求互市遭到拒绝,与明代朝廷矛盾加剧,遂入塞侵扰,韩士英奉命“督师”,有力保障了北方作战军队马匹、粮草和其他后勤物资的供给,受到嘉靖皇帝的嘉奖。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北疆战事不断,东南海疆盗匪流寇又起,为巩固陪都南京,故而朝廷于当年三月将韩士英由南京户部尚书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后他积极择将训兵,惩治匪寇,使得“陪京巩固”,有力地支持了后来朝廷与俺答汗在北京城下的和谈。同时,他还“涤蠹减租”,“卓然有声于时”。

  回顾韩士英的丰功伟绩,为官能得以重用,身后能得以表彰,这些功德无不得益于他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

  B爱民如子一身正气

  嘉陵区地志办主编蒙炘对韩士英有细致的研究,他说韩士英礼贤庶民的谦和品德让人肃然起敬。

  韩士英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家中修缮房屋,门前零乱。有一生员路过,不慎跌倒,他一看府上没有招牌,便对着府邸大门叫骂。韩府的佣人想上前制止,而韩士英却不允许,任其泼骂。韩士英见此,连忙上前赔不是,并向生员深深地作了一个揖,随后便要离去,那生员居然上前将韩士英挡住。四个兵役从门后一跃而出,伸手想将其拿下,韩士英一挥手,那四个兵役便未上前,随后护着韩士英上轿,向兵部而去。大家望着远去的官轿,叹道:“这么大的官,居然一点都不张扬,实在难得呀。”

  当天晚上,韩士英回府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还请那生员吃饭喝酒以表歉意。蒙炘分析说,“封建社会一个七品芝麻官出门都要鸣锣开道,路人回避。而韩士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却能放下身段与生员叙谈,衷达歉意,对于位高权重的朝廷命官,能够做到这样礼贤庶民百姓,足以见得他为人谦恭,品德之高尚。”

  在4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韩士英先后担任礼部主事、户部郎中、岳阳太守、贵州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南京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十余个官职。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以民为本,爱民如子。

  韩士英在浙江负责征缴、督察皇粮国税,就以大众民生为己任,亲民爱民,抵制乱征杂派,以亲民之姿而夯民之基,兴爱国之实,因而被派往江西征税。然而在江西征税期间,宁王为扩大势力,千方百计拉拢他,并以重金相贿,被他婉绝。韩士英随即遭到报复,被诬告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欺压百姓。幸而韩士英一身正气,有朋友的仗义执言,老百姓的拥护,才得以化险为夷。后来,宁王以生日为由,宴请江西政要,发动武装叛乱,被巡抚王守仁平息,韩士英才得以安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韩士英上为君王分忧,下为百姓解难,深得百姓赞颂。

  C孝子廉吏惠泽后世

  在古代,但凡清正的官员,大都不齿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们留给故土的是更为宝贵恒久的精神财富。韩士英便是这样的一位清廉之人。

  因自己年事已高,不宜再担当重任,韩士英两次请辞后,终于得到皇帝应允,告老还乡。他给自己立下规矩,和亲朋后辈“诗话往来,徜徉山水,享泉石之安。”并书写一副家联:“朝廷放归,誓不管闲事,内外亲朋请勿开口;家庭宜静,须早完公务,弟男子侄各当体心。”先发制人,早早堵住众人欲借其势谋求利益之口。

  “韩士英的‘孝’同‘廉’一样,在历史上颇有口碑。”蒙炘说,韩士英参加乡试时,因为父亲病重,他极不愿离家远行,打算放弃考试,但又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愿,不得不领命赶考。父亲想让儿子参加科考求得为国尽忠的机会,儿子想尽人子之孝道,最终遵从了父命,也算忠孝两全了。当年,他顺利考中举人,但因父亲去世,他在家守孝三年。

  自汉代以来,“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甚至“察廉举孝”还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每年推举的孝廉之士都会被朝廷委以重任。韩士英虽然是经过科考而不是通过举察入仕的,但他为人以孝为先,为官以廉为本,是当之无愧的“孝廉”。

  “家为人根,国乃家藩。家国一体,国泰民安。”在韩氏宗祠内,墙壁上张贴着韩士英写下的韩氏家训,韩士英的第十六代后裔韩国平随口能背出韩氏家训的开篇。韩氏家训中,有“贤良为本,百行孝先”“子孝媳贤,姑嫂弟侄。如亲待见,睦邻善处”……约五百年过去了,韩士英留下的这篇300字的韩氏家训,深深地影响了韩氏后人。

  “每年春节,子孙们回家团聚时,父亲都要将韩氏家训在团年宴上宣读一遍。虽然全文区区300字,但却涵盖了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方方面面。有些道理小孩子们现在未必能懂,但是当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豁然开朗。”韩国平说,希望自己的后辈,和韩氏族裔一起,将这些家规家训发扬光大,为国为家增添光彩。

  “韩士英一生不凡的经历及其表现吸引了我,尤其是他那‘在家以孝为先,为官以民为本,对国精忠尽职,一生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更是让我产生了要为他写点什么的冲动感。”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康大寿说,他一边查阅历史文献,一边走访韩士英出生地,最终得以完成《韩士英传略》,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了韩士英的一生。

  走出韩氏宗祠,沿着一侧的山路行至半山腰,便是著名的阁老坟,保留着韩士英故里碑牌、韩士英全身戎装塑像、陈以勤书写的韩士英传记石碑、任瀚赠韩士英的诗石碑等遗迹。站在龙凤山顶,我们俯瞰韩士英的故乡,视野开阔,林木葱茏,“清”风徐来,“廉”绵不绝……

  人物简介

  韩士英字廷延,号石溪,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南充市嘉陵区世阳镇马兰沟村(现为龙凤山村)人。

  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韩士英乡试中举,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登唐皋榜中进士,录礼部主事,转户部郎中。后外派江西征管税收,先后任岳阳太守、贵州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与南京兵部尚书,为官四十余年。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上疏乞休”获准,告老还乡。

  韩士英回归故里后,仍常坐图籍中,校雠典籍,著书立说,偶尔亦与乡友后辈“诗话往来,徜徉山水,享泉石之安”,以拥晚年之乐。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正月,韩士英被明穆宗赠封为太子少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韩士英在家中病逝,享年85岁。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