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1月20日,龟缩在观音河、柏林、龙桥一带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为配合敌“六路围攻”,以土匪头目傅俊卿、何元吉、胡德斋为首的反动武装,在“川北五县民众联合剿共指挥部”匪首宁相齐的策划授意下,网罗匪徒并胁迫群众1500多人,进犯长胜县城。
敌人乘长胜县城红军主力已后撤之机,从仪陇观音河出巢,以左、中、右三路围攻长胜县城。留守在长胜县城的红军仅有少量兵力,红军根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策略,主动放弃长胜县城,退守在城东边的尖山子大石坎,固守险关,与敌决战。
傅俊卿占领长胜县城后,仗恃人多武器装备好,尾追红军,见红军登上尖山险峰,立即部署匪徒将大石坎山下严严实实围个水泄不通,想困死红军于山上。
黄昏,红军独立团营长董明镜,反复琢磨如何消灭敌人。这时侦查班的同志摸了敌人一个岗哨,据俘虏交代说,傅俊卿在立山寺传出密令:“今夜加倍严守警戒防线,不能乱发一枪,细察共军动态,明晨拂晓,发起总攻”。面对严峻的形势,董营长分析敌情后,对自己的兵力作了部署,告诉战士们:“要沉着应战,敌人冲上来,坚决在50米内瞄准开枪,要打得狠打得准,保证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甚至一块石头也要消灭一个敌人。”
天黑下来,敌人发起了反扑,500多人疯狂地从大石坎山下向上爬。当敌人冲到离红军工事200米、100米、50米时,董营长大喊一声:“同志们,打!”顿时,红军的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射向敌人。号声、枪声、吼声和匪徒的哭叫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傅俊卿第一次进攻失败了。敌人遭到迎头痛击,惨败回营后,并不死心,反而恼羞成怒,发起更为猖狂的进攻。每天3次,接连5天均被击退。最后傅俊卿孤注一掷,把百分之八十的兵力用来加强三道防线,企图将红军围困,消灭在大石坎上。红军打退了敌人连续5天10多次的疯狂进攻后,意志更坚强,战斗更勇猛。他们吃炒米,喝凉水,疲倦时唱一支红军歌曲,振奋精神。在紧张的战地生活中,除轮流坚守阵地工事的战士外,其他同志都顾不上休息,有的在削竹尖,有的在磨大刀,准备在紧要关头,跟敌人决一死战。
11月29日,红军通讯员小蒲,通过敌人封锁线,从40里外的鼎山来到大石坎,把一封急件交给了董营长,董明镜接过团部来的急件拆开细看,原来是长胜县李指挥长30日晨将带部队前来增援,消灭傅俊卿,夺回长胜县城。团部命令固守大石坎的红军配合做好接应战斗准备。
12月1日凌晨1点,李指挥长率红军600余人,从牟家坝出发,分作三路向长胜进击,由左右两翼迂回到敌后,来个前后夹攻,将大石坎之敌进行反包围。凌晨4点,左路红军侦察英雄老冯和小林,化装成送柴火的老百姓,混进敌营,夜袭敌哨,炸毁敌军九阳山军火库。随着爆炸声,反包围的红军从外向敌发起攻击,杀向小寨子内外策应。敌四面被围,里外受击,阵脚大乱,争相逃命。红军乘胜追击,向长胜县城推进。在县城活捉了傅俊卿手下的陈维于、陈维洪两个反动分子,于当日处决。傅俊卿率残兵星夜逃往观音河鹞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