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流经元坝、昭化、苍溪、阆中、南部、蓬安、南充、武胜而达重庆合川,江阔水深,奔流湍急。邓锡侯、田颂尧部在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西岸集中了52个团的兵力,并修筑了无数碉堡构成江防工事,妄图阻止红军过江向西发展。为了争取渡江战役的胜利,确保渡江作战的隐蔽性和突然性,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行进200余公里,勘察地形、水文情况,了解敌情,选择合适的渡江地段。同时派出多路侦察人员,以各种职业为掩护,搜集敌人的江防情报。通过详细调查和反复比对,最终选择了苍溪的塔子山下、鸳溪口和阆中的涧溪口作为主要渡口。同时还选择了阆中境内的沙溪场、南津关、塔子山、河溪关、茄子渡,南部境内的红岩子等作为辅助渡口。三个主要渡口的江面虽宽,但流速缓慢,利于船渡;塔子山山势陡峭,居高临下,有利于红军火力掩护,后山则林茂草深,坡度平缓,便于大部队隐蔽;在涧溪口至鸳溪口这一地段,敌军只部署了三个团,一线地区只有四个营,部队装备差,又屡遭红军打击,士气低落,是敌人江防的薄弱环节。
当时的嘉陵江上没有桥,要渡江必须靠船只和临时架设浮桥。为阻止红军渡江,敌军将东岸的所有船只或拖到西岸,或击沉、烧毁。根据地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组织发动船工、木工、铁匠等,从各地赶到苍溪、阆中造船。广大群众运来造船用的大批木料、制造船钉的废铜烂铁和桐油;贡献出铺板、木板、竹子等,很快造成了大批木船和三座竹扎便桥构件。
在造船的同时,渡江部队展开了紧张的水上练兵,学习操船、泅水等技术,演练登陆突破、巩固登陆场和向纵深穿插等战术动作,并成立了水兵连。嘉陵江西岸沿线的党组织也积极开展游击斗争,破坏敌人的交通联络,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红军抢渡嘉陵江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