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典藏文化
典籍里的廉洁故事 | 屈原: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来源:南充市纪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3-11-10 11:09:35

“楚辞”的诞生——体民生之苦

  战国末期,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与楚王同宗,故也以帝高阳颛顼为始生之祖。屈原不仅身长九尺,风度翩翩,内心同样洁白无瑕,且注重自身修养。在《离骚》中屈原形容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从小生活在楚国的乐平里(今湖北秭归),他饱读诗书,经常独自躲在石洞中读书,尽管出身于楚国贵族,却喜欢同山野樵夫、农夫、渔翁、巫师等人交谈,体察民生疾苦,采集乡间民歌,这也为“楚辞”这种重要文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屈原晚年长期生活在湖南境内,很多楚辞代表作品,如《九歌》《九章》等均创作于这一时期,他的言行思想及诗歌创作是湖湘文化精神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源泉,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沉醉。

志节不改——放逐后的坚守

  早年,屈原深得楚怀王赏识,被任命为左徒,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选贤举能,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所以才有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但因贵族排挤和谗言诽谤,屈原左徒之职被罢黜,只任三闾大夫一闲职,不得参与朝政。后来,屈原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沅湘一带。当时的沅湘一带偏远荒僻,人烟稀少,气候恶劣。流放途中,屈原历经艰险,但他坚决不同流合污,将志洁行廉、独立不徙、爱国忧民的思想品格,将九死未悔、上下求索、赴湘怀沙的精神力量写进了诗篇中。

  他在《九章·涉江》中写道:“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记述了屈原渡过大江,溯沅水上达溆浦一带,幽然独处于深山的旅程。林密山深,险峻幽邃,屈原始终正直无偏,志节不改。

“廉洁”一词出现——清廉的精神源头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开篇:“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后来,屈原又在《卜居》中写道:“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屈原被放逐后,三年没有见到楚王。他竭尽智慧与忠诚,却因小人的谗言而受到冤蔽,心中烦闷,思虑烦乱,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去拜访太卜郑詹尹。

  “我是应该超然世外保持真性,还是像取媚妇人一样奴颜婢膝?应该廉洁正直洁身自处,还是圆滑世故,如油脂滑腻,似熟牛皮柔能缠柱……谁了解我的廉洁忠贞!”郑詹尹放下筹策辞谢:“就随您的心意而为,龟卜蓍占实在不能料知此事。”

  《卜居》中“廉洁”一词,蕴含着“清白、高洁、清正、正直、公正”之意。气势磅礴的诗句中,屈原心中多年来积攒的痛苦与愤懑喷涌而出,对美好的追求,对清白的坚守在诗句中悄然流淌。屈原的志洁行廉思想构建了中华民族崇尚廉洁的精神源头。

以身殉国——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

  屈原被流放沅湘一带的九年时光中,楚国内政外交一片混乱,国势日益危急。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郢都,楚军节节败退。得知郢都沦陷,秦军深入国境,屈原在绝望悲愤交加中,来到汨罗江边,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准备以身殉国。

  一位渔父看到他,询问他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屈原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我才被放逐了。”

  渔父问:“既然举世混浊,你为何不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皆醉,你为何不跟着大家一起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高出流俗,让自己落个被流放的下场呢?”

  屈原回答:“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整理一下衣服。人怎么能让清白无比的身体,沾染上污秽不堪的外物?我宁愿跳入江中,葬身鱼腹,也不会让自己的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泥!”

  与渔父对话后,屈原写下饱含血泪的《怀沙》:“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沅湘之水湍急向前奔流,长路昏暗苍茫无际,世间混浊无人理解。屈原屡受挫折打击,内心敦厚、品格方正依旧。他希望用以身殉国的方式来震撼国人,激励君王,重振楚国。屈原自沉汨罗江后,端午节变成了人们纪念他的节日。闻一多先生曾给予屈原“人民诗人”的桂冠,他说:“古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曾经被人民热爱。”

  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志洁行廉”的坚定信念,依然迸发着充盈不屈的伟大精神力量。他绮靡伤情、奇诡慧巧的艺术杰作,是古老的东方诗国第一株浓荫常绿的神话树,是华夏民族精神永恒的审美空间,也是浪漫瑰丽楚文化的原初雪水。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