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10月1日,朱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部队。
初冬的马鞍琳琅山,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金黄色的银杏叶随意铺洒在环山道上,又随疾驶的车轮翩翩起舞,向每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亲切致意。
随着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马鞍这座位于仪陇县东部的小镇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天,朱德故里景区迎来送往的游客数以千计,周末更是要翻上一番。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满怀敬仰之情,踏访每一处遗迹,在讲解与文史资料中,追思这位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开国元勋。
从佃农之子到马克思主义者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马鞍场一个贫苦佃农家庭。
在饱尝生活的艰辛和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下,朱家几房人决心省吃俭用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在过继给大伯父朱世连后,身为长房长子的朱德,便成了众多兄弟姐妹中幸运的一个,6岁上学读书,9岁转入当地学者席聘三创办的私塾,朱德的字“玉阶”也是席聘三所取。席聘三喜欢纵论古今,抨击时弊。在席聘三“浓厚的民族意识”影响下,朱德“懂得问国家事”,由此萌发了最初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成长中,满怀爱国激情的朱德辗转求学,奋力寻找救国之路。然而,腐朽堕落的清廷,却让他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矛盾。1909年初春,身为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教员的朱德愤然投笔从戎,他挥毫写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立志投军报国的朱德徒步从南充出发,经成都长途跋涉70余天来到云南昆明。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接壤,处在法、英侵略势力的争夺之中。朱德先投军当兵,两个月后,他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录取,编入丙班步兵科。这一年,朱德23岁。在讲武堂,朱德秘密加入了同盟会。
1913年,朱德奉调到云南陆军第一师第三旅步兵第二团第一营任营长,负责镇守蒙自、个旧一带。在边境深山密林的剿匪战斗中,朱德屡建奇功,先后被提升为团副、团长。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朱德参加蔡锷等领导的护国军,起兵讨袁。袁世凯大为震惊,调集军队从湘西和川南向护国军进攻,护国军在川南的纳溪展开了一场生死保卫战。
棉花坡是纳溪的咽喉要地,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北洋军依仗械弹充足,以猛烈火力昼夜不停地向护国军阵地轰击。北洋军人数超过护国军数十倍,护国军以白刃战、夜战和迂回侧击战术,顽强地抗击北洋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朱德在战斗中有勇有谋,巧妙地利用山地作战,麾下战士以一当十,取得重要战果。
纳溪保卫战不仅给了袁世凯有力打击,也为护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争取了时间。在整场战役中,朱德率部进行了1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在第一线,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作战能力,由此渐渐成为滇军名将。
1917年,在护法运动中,朱德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奉调驻防泸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护国战争打倒了袁世凯,然而,结果却与朱德的愿望相背离,中国社会仍然一片黑暗,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朱德感到苦闷和彷徨,“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正是当时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使朱德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大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涌进泸州,朱德从这些书刊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大大打开了眼界。他在朋友孙炳文的帮助下,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探寻中国的前途。他与孙炳文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讨论,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22年3月,云南政局发生重大变动,朱德被迫离开云南。9月初,36岁的朱德登上法国邮轮。经过40多天航行,朱德到达巴黎,随后赶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
在一间日耳曼风格的小房间里,朱德与周恩来促膝长谈,倾诉入党愿望。经周恩来与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张申府介绍,朱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人民军队缔造者到红军总司令
1926年2月,中共中央为了支持北伐战争,决定从苏联抽调一批军事、政治工作人员回国,朱德就是其中一人。7月,朱德回到国内。
1927年初,朱德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利用过去在滇军中的声望和关系,在江西南昌创办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官教育团,为党秘密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朱德还利用担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身份,广泛接触国民党上层人士,时刻注意敌军动态,详细了解敌军人员、武器、装备以及城防部署、火力配置等情况,精心绘制了市区地图,供起义时使用。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南昌起义的成功,极大地震惊了国民党反动势力。
1927年8月3日,南昌起义军根据中央的原定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潮汕。朱德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九军军长并任先遣司令。朱德率先遣队,一路与前来拦击的国民党军英勇作战。为掩护主力部队进攻潮汕,朱德率部在三河坝激战三天三夜,重挫国民党军钱大钧部。
起义军主力南下进攻潮汕失败,总部被打散,军心涣散。朱德和陈毅等主要领导20余人召开会议统一思想。会上,朱德坚定表示: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1500人到达赣南天心圩,由于一无供给二无援兵,干部战士思想混乱。朱德对全体人员宣布:“愿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继续奋斗的,可以走出。只要有十支八支枪,我还是要革命的。”
在随后的转战中,朱德连续对部队开展了“天心圩思想整顿”“大余组织整编”“上堡作风整训”。“赣南三整”时间虽短,但使部队及时得到了休整,保存和维护了革命的有生力量,部队更加团结、战斗力更强。
陈毅后来回忆说:“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掉的。”
1928年1月,朱德与陈毅等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北上,在中共湘南特委配合下,做出首先占领宜章,发动湘南起义的部署。
在智取宜章后,朱德根据广东省委的指示,宣布部队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
不久,国民党独立第三师师长许克祥带领全师人马日夜兼程从广东乐昌北上,妄图扑灭湘南起义的烈火。
1928年1月30日,朱德与陈毅连夜制定作战方案。次日清晨,许克祥的部队正在开饭,工农革命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敌群,敌人遭前后夹击仓皇而逃。朱德当即命令部队:乘胜追击,不给许克祥有喘息的机会。朱德率部追击,坪石街到处都是许克祥部丢弃的军用物资。大败的许克祥身边只剩下几个人,慌忙换上便装,跳上停靠在乐昌河边的一条小船,才逃得性命。
坪石大捷,朱德、陈毅以一个团的兵力打垮了许克祥的5个团,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毛泽东诗词里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提到的那门炮,就是在坪石大捷中缴获来的。
坪石大捷,使附近各县工农群众受到极大鼓舞,武装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遍及二十几个县。在3个月内,建立了宜章、郴县、耒阳、永兴、资兴、安仁6个县的苏维埃政府。各县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武装发展至一万多人。
1928年4月中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万余人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次会师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都具有重大意义。这年,朱德42岁,毛泽东34岁,开始了此后他们长时间的亲密合作。
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和朱德提出了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也成为指导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
1928年6月,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10个团的兵力进犯井冈山。在新、老七溪岭战斗最激烈时,朱德手提机关枪带兵驰援火线,夺回前沿阵地。经过激战,歼灭赣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获步枪400支,重机枪一挺,取得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自创建以来的最辉煌的胜利。国民党军围攻红军的计划被彻底粉碎,井冈山附近农民编歌称赞:“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江西军阀杨如轩、杨池生)”。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经过半年作战,初步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即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1930年8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组建,朱德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8月29日,中央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朱德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1月25日,成立统一指挥全国红军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为主席。
1930年10月下旬至1932年4月下旬,朱德与毛泽东一起运用“诱敌深入”作战方针,指挥红军先后打退国民党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1933年3月下旬,朱德与周恩来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针对国民党军进攻的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大兵团作战,首创了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第五次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由于“左倾”错误以及军事指挥的失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苏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从1934年10月10日起,到1935年1月7日巧夺遵义,红军连续粉碎四道封锁线。为此,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朱德在会上发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密切协同配合,指挥红军驰骋在云贵川,同数十万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周旋。经过“四渡赤水”,摆脱了敌人的追击,红军变被动为主动。1935年5月初,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蒋介石要让“朱德、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妄想破灭了。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在懋功东南的达维,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会师后,红军混合组成左、右两路军北上,由朱德、刘伯承、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北上途中,张国焘坚持南下错误主张,同党中央对抗。朱德始终与张国焘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决维护了统一。
当年在红军总部任参谋的陈明义回忆说:“在朱总的帐篷里,张国焘和他的秘书长同朱总吵,要朱总同意南下,态度很激烈。张国焘还煽动个别人员给朱总施加压力,但朱总一直很镇定,他说他是一个共产党员,要服从中央,不能同意南下。”
毛泽东评价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号召大家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从八路军总司令到解放军总司令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性抗战开始。
朱德为红军奔赴抗日前线写下了誓词:“日本强盗夺我东三省……又侵我华北,非灭亡我全国不止。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保卫国家,是我天职!”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1937年9月6日,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从陕西云阳镇东进。
朱德、彭德怀到达抗战前线后,决心选择时机在山西打一个胜仗,以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骄狂气焰,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
1937年9月24日,八路军第115师根据总部命令,在平型关冒雨设伏。经过一天激战,击毙日军1000多人。
1938年2月下旬,侵占了太原的日军在完成对部队的补充后,抢先发动攻势,从北面、东面两路向晋东南大举进攻,朱德率领200名战士到临屯公路线上的古县镇进行阻击。
日军探知阻击他们的是威名赫赫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立即出动十几架轰炸机,结果误炸故县。在延安的毛泽东非常关心朱德的安全,于2月25日来电询问:“总部驻地之古县在何处?是否府城西之旧县城。”
1938年2月26日晚7时,敌军攻占古县镇,朱德率总部退到镇外,在公路两侧阻击日军。朱德以极少的兵力迟滞敌军一个旅团达3天之久,为临汾军民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抗日战争中,朱德处境极险的一仗。
在1938年3月以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艰苦转战在太行山,指挥八路军歼灭了13万日军,建立起10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战略基地,八路军也从参战时的3万多人发展到30万人左右。
当历史跨入1945年,抗战胜利已经在望。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朱德向大会作题为《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系统总结了党领导武装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详细阐述了人民战争的基本特点。朱德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七大闭幕不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争夺胜利果实,挑起全面内战。解放战争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参与领导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他的深谋远虑、雄才大略和军事指挥艺术在解放战争中,尤其是在三大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948年8月23日,辽沈战役正在酝酿中,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敌人在中原组织许多兵团,企图同我们决战,我们则不同他们决战,因为时机还未到,过早决战对我们不利。所以目前还只是同他们在中原进行一些机动作战……”“对东北的敌人,我们不能让他们进关……不论是增至华北或华中,都会增加我们不少的麻烦。”
1948年10月16日,淮海战役紧锣密鼓准备中,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分析认为,“粟裕和许(世友)、谭(震林)可以会合打大仗(指华野内线部队配合作战)。徐州敌人三个兵团靠在一块比较难打,如果能搞掉他一两个兵团就容易解决问题……”
1948年11月26日,平津战役即将拉开序幕。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坚定地说:“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平津决战也即将开始!”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人,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开拓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在开国大典上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过去,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是单一的步兵类型的部队。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推进国防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在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年时间里,人民解放军大体上完成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兵种合成的转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授予朱德元帅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朱德在中共八大上作《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报告。在八届一中全会上,朱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朱德在海南岛西部垦殖场视察后,向中央提出大力开发海南岛的建议。他先后向党中央写了几十份调查报告,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朱德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此后他连续当选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前后达17年之久。
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增进友谊、维护和平,1955年12月10日至1956年4月2日,朱德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不但同各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提出了很多富有建树的意见。
在国内,朱德密切联系各民主党派,高度重视党的民主政策,扩大党外合作。此外,朱德非常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所需所想。
1960年,朱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在家乡走家串户,探访孤寡老人,了解家乡的变化。这也是他自青年时代离家后,唯一一次回到家乡。
1976年6月21日,朱德最后一次会见外宾———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这次会见外宾,会见的时间推迟了,朱德事先没有得到通知,在放有冷气的房间里等了近一个小时。回到家中,朱德感到身体不适,经医生诊断患了感冒。6月25日晚,朱德病情加重住进医院,在病榻上,他仍坚持让秘书给他读报、说文件。
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与世长辞,享年90岁。弥留之际,朱德留下了一份至今令人感动不已的遗嘱———他交代夫人康克清,把家庭存款2万余元全部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践行了他在1975年3月挥毫写下的“革命到底”的诺言。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朱德同志没有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丰富的物质财富,却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