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南充日报        发布时间:2016-01-11 08:55:13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确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重构政治生态、重塑南充形象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八大确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重构政治生态、重塑南充形象的重要时期。市委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治蜀兴川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王东明书记对做好南充工作的指示要求,科学分析今后五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研究事关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顺应“十三五”时期发展大势,确保同步全面小康决战决胜

  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两个跨越”重要部署的重大任务。制定“十三五”规划,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客观审视市情,全面分析形势,沉着应对挑战,集中力量打赢全面小康决战决胜攻坚战。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成效。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上极其特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特殊困难和挑战,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居全省前列、川东北经济区首位;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兰渝铁路南充段全面建成,南充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南充港都京作业区多用途码头、旅游客运码头和南充经济开发区大件码头开港营运,全市已通车高速公路9条,实现县县通高速;城乡面貌不断变化,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超百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连年实施民生工程和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特别是“十二五”末期,面对加快发展和重构政治生态的双重任务,新的市委领导班子观大局、谋大势、抓大事,以崛起危难的勇气和浴火重生的决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迅速扭转了遭到严重破坏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有效维护了政治大局、社会大局、发展大局、民生大局。经过五年接续奋斗,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国内“三期叠加”特征仍将持续,全省区域之间项目、资源、人才等竞争日益加剧,我市在同类城市中保持发展优势、在区域城市中保持领先优势面临较大压力。从我市来看,最大的现实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滞后,全市人均GDP不到全国的一半、为全省的64%,城乡居民收入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小、人均少、欠发达的市情没有根本改变;最大的短板是产业发展落后、缺乏实体支撑,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缺乏可持续性;最大的障碍是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不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最大的差距是群众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同步全面小康任务繁重;最大的压力是重构政治生态、重塑南充形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拉票贿选案对我市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损害,对发展形象和干部群众心理的影响,需要一段时期修复。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上,把政治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深刻汲取教训、净化政治生态、重塑南充形象上,推动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重要机遇。“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宏观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我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生产力布局向内陆腹地拓展,我市是国家规划确定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是西南与西北沟通的重要节点城市,面临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机遇。同时,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为我市加快动力切换、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空间。从全省层面看,省委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川东北经济区新兴增长极,为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我市层面看,经过近年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和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日渐夯实,城镇化空间较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教科文卫实力雄厚,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为集聚和释放发展动能,化基础优势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追赶跨越,加快全面小康进程。

 

  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遵循。谋划和推动“十三五”发展,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转化为生动丰富的南充实践,用新理念破解新难题、引领新征程、开辟新境界。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重大部署,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项目工作为主要抓手,以富民强市“十大行动”为实现路径,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开放、生态、法治、繁荣的区域中心城市。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万事民为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为工作取向,科学发展重在“科学”,必须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转型发展重在“转”,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重在“快”,保持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再高一些、再快一些的发展速度,在做大总量中调结构、促均衡。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跳出南充看南充,比肩前沿看开放,面向四川、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全面依法治市。把全面依法治市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法治思维成为一种自觉、形成一种文化,持续营造崇尚法治、践行法治、弘扬法治、捍卫法治的浓厚氛围。

  ———坚持从严管党治吏。从严从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出重拳、下猛药、用狠劲净化政治生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正行风、带民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今后一个时期,市委确立建设创新、开放、生态、法治、繁荣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这既是中省重大区域发展规划赋予我市的特殊使命,又是对区域中心城市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拓展,有利于巩固提升我市在川东北、成渝经济区北部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创新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第一动力,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动力切换、发展转型。开放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活力源泉,要推进思维理念、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无障碍地融入全省全国全球经济大循环,促进内外联动发展。生态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品质要求,要积极探索资源成长型城市绿色发展的示范新路,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生活方式绿色健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食品安全、优美环境的期盼。法治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根本保障,要通过全面依法治市,着力构建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法治格局。繁荣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实力彰显,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充分考虑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同步全面小康的任务要求,立足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确定“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强市建设走在区域前列。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的经济增速,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区域领先,打造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迈向“总量大、结构优、创新强、质量好”的区域经济强市前列。

  ———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走在区域前列。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公立医院、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农业农村改革成为全国全省试点示范,一批改革形成特色和亮点。创新驱动迈出坚实步伐,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建设创新型城市。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充分发挥,打造对外开放门户,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

  ———生态绿色发展走在区域前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嘉陵江水质保持稳定达标,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创建国家生态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山水田园城市。

  ———全民文明素质提升走在区域前列。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城市精神得到彰显,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建成。依法治市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

  ———人民生活质量改善走在区域前列。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和阶层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读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有效解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建设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三)“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主要抓手。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以项目工作为主要抓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打好项目大会战,以项目建设的大提速,推动我市大发展。

  创新思维谋划项目。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国省政策中捕捉项目,从民生需求中拓展项目,从发展短板中延伸项目,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入库一个、启动一个,推动更多基础设施、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民生改善等重大项目挤进国省规划“笼子”,为长远发展积蓄能量。

  全力以赴争取项目。牢固树立“争、拼、抢”意识,用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分析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和国家宏观政策、产业布局,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品牌、重点领域,积极对接,敢拼敢抢,争取更多重点项目落地见效。

  挂图作战推进项目。 实行挂图作战,对重点项目列出清单、时间表、路线图,用创新的思维、超常的手段推进项目建设,实现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加快推进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保持投资增长强劲态势。

  主动服务保障项目。 提升服务效率,创新投融资方式,推动资金、土地等保障要素向重点项目集中,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重点项目倾斜。坚持把项目工作作为检验干部工作作风、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强化项目服务“主人翁”意识,人人都要为项目建设做“加法”、做“乘法”、开“绿灯”,为项目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三、实施富民强市 “十大行动”,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未来五年,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开放、生态、法治、繁荣的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大力实施富民强市“十大行动”,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走出一条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一)实施综合枢纽建设行动。围绕拓展区位优势,谋划和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谋全局、惠民生的重点项目,构筑区域综合交通、通讯信息、能源和水利枢纽。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拓展对外大通道,实施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四路突破”,加强与周边省(市)对接,主动跟进成南达、南充到万州高速铁路,谋划和推进汉巴南铁路、南充与绵阳等城际铁路,适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形成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际铁路为一体的多层次铁路运输网络。完善交通大网络,加快推进巴南广、南绵、营达、南泸、阆仪营、南充过境高速公路建设和成南高速扩容,争取建设绵达高速,完善区域性高速公路网。提升嘉陵江航道通航等级,实施南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启动建设阆中机场,开辟更多国内、国际航线。畅通内部大循环,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市域、县域快速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通乡、通村覆盖率,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

  加快通讯信息和能源枢纽建设。加快“互联网+”发展,应用推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建设云计算中心。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整合数字资源,扩大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天网”工程全覆盖,打造“数字南充”“光网南充”和“智慧城市”。深化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建设,实现城区光纤到楼进户,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完善全省电力备调中心、城乡电网骨架网络运行和建设,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区域内国家和省级油气干网为骨架,完善区域性油气管网,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加快水利枢纽建设。围绕“全域灌溉、安全饮水”目标,加快推进以亭子口灌区工程、升钟二期工程为重点的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强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面提升水利服务民生能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嘉陵江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城市备用应急水源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二)实施产业振兴行动。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新态势,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做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着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突出工业优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汽车汽配产业强势崛起,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和研发检验检测国家中心,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着力丝纺服装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知名的高端丝纺品牌,开展丝绸文化创意研究,创建中国创意丝绸第一城,办好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争创西部国际丝绸博览会永久论坛,建设丝纺服装生产研发基地。加快石油化工产业深度转型,以南充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轻工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建设西部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基地。抓好拳头产品和质量品牌建设,通过重点帮扶、上市孵化等措施,扶优扶强重点企业。实施产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突出“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理顺和完善园区发展体制机制,探索财税分成机制、企业退出机制、园区撤并机制,推动南充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争取一批县级工业集中区纳入全省重点园区培育计划、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提升园区建设管理水平,打造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

  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品牌化为方向,突出生态、绿色、有机,构建全域有机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西部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围绕“一县一业一名片”,精准选择主导产业,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带动生猪、柑桔、蚕桑、蔬菜、优质粮油、速丰林、珍稀林木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保护并改造传统村落,培育休闲观光农业、社区互助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和市场化营销。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治理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出一条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领域,优先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商贸服务、快递业、家庭服务、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加速构建以市级商圈为龙头、县级商圈为骨干、乡镇(社区)级商圈为支撑的三级商圈网络体系,以综合物流园区为核心、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城乡配送为延伸的高效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现有高校和骨干医院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大中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电商网络体系,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发展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金融仓储等多种金融业态,推动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加快发展信贷融资、票据融资、债券融资和IPO融资。创新发展会展经济、论坛经济。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作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创新旅游文化开发模式,打造城市名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阆中古城为龙头,提升古城品位,积极参与古蜀道申遗,打造世界级精品景区。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带动朱德故里、升钟湖、相如湖、嘉陵江第一曲流、西山、凤垭山、凌云山、金城山、太蓬山和西充乡村旅游发展,串珠成链,构建环线,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建成秦巴山区和嘉陵江流域的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资源整体宣传营销,加强与周边城市协作,统筹整合旅游资源,联手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放大旅游资源整合效应。

  (三)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行动。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以城市为“火车头”,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主城区、县城、小城镇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

  优化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坚持规划是纲、规划是龙头,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站在世界版图规划城市未来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管控,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杜绝“摊大饼”、粗放式发展。面向成都、重庆、西安,积极对接、主动融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相配套、资源开发互利共赢,打造成渝西的“后花园”。加强市域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推动西充、蓬安融入主城区同城发展、一体发展,形成放射性、组团式、特色化发展的城市群。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历史、人文、生态、文化等元素,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在城市培育森林,把花园引入社区,彰显“城在江中、江在城中,城在森林中、森林在城中,城在田园中、田园在城中”的独特魅力。

  加快山水田园城市建设。统筹新区功能配套和旧城功能完善,完善提升城市绿地、公园、广场、车站、公交等设施,合理布局居民集聚区学校、医院、市场和商业综合体,加快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公共停车场、地下管网及供水供气防洪排涝等设施建设,全力推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西河景观长廊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理顺城管执法体制,着力“摆顺、扫干净”,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 错位发展、竞相发展。注重全域统筹,放大比较优势,夯实底部基础,构建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顺庆要成为城市经济的领头羊,高坪要成为现代物流的排头兵,嘉陵要成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阆中要打好旅游发展这张牌,南部要在丘区县域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西充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干出特色,仪陇要打好革命老区振兴和脱贫攻坚翻身仗,营山要做好融入重庆配套发展这篇文章,蓬安要在绿色生态发展上取得突破。强化市区一体,探索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市区事权分配机制,对城市规划、交通、产业、生态等“一盘棋”布局。强化市县联动,支持西充、蓬安撤县设区,支持南部撤县设市,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加快中小城镇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切实抓好“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主导产业培育、社会综合治理、特色文化传承等重点工程,提升小城镇的人口吸纳和承载能力,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突出产村相融、因地制宜,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保则保,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在城市购房,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接纳农村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四)实施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行动。嘉陵江是南充的母亲河,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抓住我国进入绿色发展时代的机遇,坚持以规划为纲、生态为底、城镇为核、文化为魂,加快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打造一条以嘉陵江为主线的生态走廊和经济走廊,展现“一江清水、两岸青山,人在江上、江在城中”的绝美画卷。

  科学制定保护开发规划。借鉴国际国内内河流域发展经验,引入世界级知名机构、规划大师编制规划,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各地具体规划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综合性。统筹嘉陵江流域发展定位、资源有效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推进多规合一、相互衔接。以嘉陵江(南充段)综合保护开发为先行试验区,扩大与嘉陵江流域协同发展,推动“嘉陵江三省一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推进江城融合发展。发挥嘉陵江内河运输服务于产业和城市发展的优势,统筹推进嘉陵江航道和沿江港口建设,全面提升沿江城镇发展档次,促进港区、城区、园区互动,打造集临港产业、加工贸易、城市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城体系,建设国家内河产城港融合发展示范市。以嘉陵江为主轴,以“嘉陵江山情、千年丝绸韵、三国文化源”为主题,全域推进嘉陵江观光旅游,打造江中湿地、江岸“外滩”,提升特色景点规模档次。探索复合型河流开发模式,大力发展运动休闲、健康养生、生态度假、文化体验等多种业态,联动发展水电、航运、农林牧业及商业,提高嘉陵江保护开发的质量效益。

  构筑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实施绿色优势转化工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污染物排放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施城乡绿化生态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动嘉陵江综合开发保护立法,加强水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和生态屏障。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主动控制碳排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治理城市污染、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面提升环境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和污染事故,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五)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围绕“2018年基本脱贫、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限期脱贫、同步小康。

  实施五大工程。 推进产业扶贫,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推进新村扶贫,加快危房改造和农村保障房建设,达到建成一片新村、实现一村脱贫、带动整村致富的目标。推进基础扶贫,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完善供水保障体系、电力和信息网络,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能力扶贫,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公共事业扶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

  分批推进脱贫。抓好精准识别这个关键环节,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立足当地资源,培育自主产业,教育脱贫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生态脱贫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整合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量,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帮扶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受灾贫困人口脱贫,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创新扶贫机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帮扶部门“一把手”负全责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扶贫开发增长机制,优化整合项目资金,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立季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建立完善返贫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脱贫人口的跟踪调查和后续扶持。创新群众参与机制,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实施民生改善行动。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强化公共服务,扩大有效供给,补齐民生短板,保障基本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全面提升保教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办好特殊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和专业结构,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构建相互衔接、层级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驻市高校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加强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国学等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提高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困难学生帮扶全覆盖。

  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创建一批三级医院,增强优质资源的辐射力。大力发展社会办医,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多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导、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服务格局。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让群众能够就近看病、看得好病。全面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灵活高效的远程集中诊断平台,完善医疗集团运行机制,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引导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倡全民阅读,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供给保障能力。加快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流域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推进中法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实施特色文化品牌工程,扶持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力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合理开发利用。

  促进就业创业。建设就业创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推行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创业。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岗位,引导就业。健全政府促进就业分级负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各级财政对促进就业创业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覆盖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平台,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顺畅。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补充医疗保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市级统收统支。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养老事业。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未成年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关爱帮扶服务。重视发挥关工委和老体协作用。

  (七)实施创新创业行动。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人才结构,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企业,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资助初创期企业和成长期企业技术研发。积极申报科技与金融融合试点,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驻市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建立多元创业平台,设立返乡兴业创业园、青年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支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兴众创空间,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广聚创新创业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树立“大人才观”理念,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形成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浓厚氛围。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人才团队。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造就一批重要行业和高端产业紧缺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育一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党政干部培训力度,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修订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培养、引进、流动和评价等机制,实现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八)实施重点改革突破行动。围绕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大胆探索,勇于突破,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释放改革红利。

  发挥国省改革试点示范作用。抓住阆中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南部县“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等契机,探索旅游新型城镇化、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典型经验。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等国家试点改革,以及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省级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以试点改革牵引和带动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其他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引导机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深化供销社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激发经济内在活力。

  推动农村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开展农村土地、农房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和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引导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治理机制。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落实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市、市辖区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加强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深化税制改革,加快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优化纳税服务,减轻纳税人负担。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民营资本发起或参与组建新型金融组织,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九)实施开放合作行动。抢抓国家开放战略新机遇,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切入点,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拓展区域交流合作。 对接国家内陆、沿江、沿边开放的战略布局,完善北上南下、东西互济、内外融合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以兰渝铁路为经济走廊,加强与重庆和兰州、西安的战略合作。以嘉陵江航道为重要纽带,融入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沿江省市产业联动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港澳台等地区交流合作。推进与周边城市合作,加强区域发展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方面的对接,实现发展联手、产业联合、经济联动。深化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友好城市的务实合作。

  做大开放型经济。 发展外向型经济,壮大外资、外贸、外经的总量与规模。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坚持招大引优、高端引进,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前10强,大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依托各种商协会、在外乡友等重点群体,策划和举办推介会、联谊会和乡友会等投资促进活动,充分展示和推介南充。实施“返乡创业计划”,促成一批南充乡友企业整体回迁。积极引进境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企业开拓欧美、非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加快丝绸、新能源汽车等“南充造”优势产品走出去步伐。强化区域劳务合作,建立完善市县乡对外劳务合作平台,加大订单输出、定向输出力度,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

  打造对外开放载体。申建保税物流中心和国家进口指定口岸、出口加工区、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建设口岸城市。对接亚欧物流大通道,积极融入蓉欧、渝新欧快铁专线。建设一批外向型经济园区、国家出口转型示范基地等开放载体,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重大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平台。

  营造良好开放环境。坚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方向,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效能。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增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严厉打击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

  (十)实施依法治市行动。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法治南充建设,统筹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项工作,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推动地方立法。构建科学民主的地方立法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立法选题、法规草案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提升地方立法能力建设,推进地方立法科学化和民主化。围绕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积极开展立法需求调研,有序制定立法规划,适时推动相关立法工作。

  规范权力运行。坚持依法执政,加强依法行政,普遍建立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优化操作流程,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依法实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权力监督。

  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规范司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推进司法公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突出司法为民,建设完备有效的法律服务体系,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体系。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落实司法责任制,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以“法律七进”为抓手,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办好法治为民实事,把法治观念根植到群众心坎上。狠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提高普法实效。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力、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党政主导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责任制,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凝心聚力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三五”规划,力量在人民,关键靠干部。各级党委要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力解放思想,不断提升能力,改进工作方法,强化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把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

  (一)切实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做到一事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倡导“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强化领导干部学习教育,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更好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理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巩固反腐败成果,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凝心聚力动员全市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支持各级政协按照宪法和章程履职尽责,积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推动改革发展上来。

  (三)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生动局面。落实“十三五”各项部署,必须在“干”字上下功夫。构建更加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强化想干事的自觉、提升能干事的能力、体现干成事的荣耀,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把事关改革开放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把事关民生福祉的难题一个一个解决好。积极践行“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有效解决。引导各级干部既“干事”、又“干净”,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敬畏党纪国法、带头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管好分管领域的干部队伍,习惯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依法接受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四)千方百计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各县(市、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市上总体规划,认真谋划本地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要科学制定明确体现新的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强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要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严格依据规划组织实施,确保顺利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艰苦奋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创新、开放、生态、法治、繁荣的区域中心城市,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蓝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