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第三条指出,“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新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要求,共产党员要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个别党员干部淡忘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不愿吃苦、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他们思安逸、图享乐、求快活,以豪华奢侈的生活为理想;他们忘记了党章的要求,忘记了甘于奉献的责任,滥用公权谋私利,以聚敛个人财富为目标。当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毁掉了自己的前程,甚至是失去了自由。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克敌制胜、排除万难的政治优势。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作为行为准则,自觉抵制腐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作贡献,为人民群众作表率,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编者
“四体不勤”是种特权病
随着反“四风”、改作风的深入,从严治党成为常态,一些干部身上的“不适应症”也越来越明显。这如同一面镜子,愈发折射出不良习气、不正之风的危害。
比如,机场贵宾厅关闭后,有人就犯了难。河北省一名县委书记感叹:虽然坐了无数次飞机,但取消贵宾厅等细致服务后,我比刚进城的农民还懵懂,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不问就不知道,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除了不会办理登机,一些干部去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乘公交车不知道如何投币刷卡、参加培训会走错教室……当作风建设的紧箍咒念紧了,超配的秘书“转岗”了、围着转的工作人员没了,一些干部开始“亲自”做事情,结果出了窘态、闹了笑话,工作生活“难以自理”。这种“本领恐慌”,值得深思。
毛病是惯出来的,一些干部之所以“难以自理”,症结在于长期四体不勤、高高在上。有的凡事都有人代劳,“端不了杯、提不了包、开不了门”;有的患上秘书依赖症,没有人代拟讲稿、安排事宜,就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甚至不会思考;还有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让家里人“搭便车”享受各种服务。长此以往,必然能力退化、积弊日深。
当年,毛泽东同志用“骄娇二气”来形容某些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以之来观照“四体不勤”,可谓切中要害。骄是娇之源,娇是骄之表。“骄气”,实质就是一种官气。贪图享受、热衷“官威”,是造成领导干部“四体不勤”的重要原因。一些干部当官做老爷,摆官架子耍威风、追求特权攀比享受;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极力媚权奉承,全方位、无死角地伺候,自以为会“来事”、很“懂事”。正是在这种唯权、唯上的不良生态中,一些领导干部的娇气日益滋长,“四风”问题积重难返。对此,有人一针见血:“四体不勤”其实就是特权病,干部生活能力不足的背后,是权力的无所不能。
可能有人会说,拎个包、端个杯等,都是小事,何必如此计较?然而,真是这样吗?“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且不论“四体不勤”让干部自身又娇又弱,试问:一些人长期车马开道、前呼后拥,不接地气,不问疾苦,会真的把群众放心上吗?细节之处见作风,如此“官老爷”做派,在群众那里又是个什么形象?一位基层党员的话令人警醒:一些“四体不勤”的干部浮在空中,何谈执政为民?他们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了干群关系。
鲁迅先生曾经自省“皮袍下面藏着的‘小’”,那些“一抖肩膀就有人接大衣”的“官老爷”,更应反省思想上的病变。把自己看重了,把群众看轻了;把权力看大了,把责任看小了,“总开关”就会拧不紧,就会搞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也充分说明,作风之弊的“病原体”还未根除,抓常、抓细、抓长的“木鱼”还得驰而不息地敲下去。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人民至上,才会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一代代党的优秀干部那样,放下架子、打掉官气,和群众一块苦、一起过、一块干,干一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业。——摘自《人民日报》(詹勇)
筑牢克服享乐主义的思想基础
抵制和克服享乐主义,基础在教育。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筑牢克服享乐主义的思想基础。这样,才能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抵御享乐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要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和克服享乐主义?从根本上说,是由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决定的。马克思早就讲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在共产党人看来,“最能为人类而工作”,不管是“重担”还是“牺牲”,都是最幸福、最快乐的。相比之下,享乐主义者追求的快乐,不过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为共产党人所不屑。坚定的理想信念,清贫、清廉的高尚品格,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宝贵财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途径,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是科学的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共产党人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看清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有了立身之本和更高追求,就能够把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作为最快乐的事情,就会自觉远离享乐主义。
要增强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人深怀忧国忧民之责,兢兢以强,戒慎以进。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指引下,我们党才能在执政后始终警惕“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谨防享乐主义蔓延滋生;才能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继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在改革开放后作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决定,强调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才能在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整治包括享乐主义在内的“四风”。
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与享乐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奉行享乐主义,必定不能艰苦奋斗;坚持艰苦奋斗,自然远离享乐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倡导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为了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党随时警惕和克服享乐主义。早在1929年12月作出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强调纠正包括享乐主义在内的党内错误思想。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又特别强调警惕“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一直讲到今天。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艰苦奋斗是永远需要的,一刻也不能丢。——摘自《求是》(卲景均等)
吃苦并非坏事
古人说:“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就必须具备能吃苦的精神。安徒生在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时说:“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的生活,才会有成就。”可见,吃苦并非坏事,它可以磨砺我们的心志。
没有种过地的人,怎么知晓粮食的可贵?没有做过苦活的人,怎么知道安逸生活的来之不易?没有吃过苦,怎么知道幸福的生活是那样地弥足珍贵?温室的花朵,怎么知道外面日晒雨淋的甘苦,抑或怎么能够在自然的世界里面久存?只有流淌过汗水,只有知道什么叫做吃苦,才懂得加倍努力和分外珍惜。
父辈们曾说过这样的话:“前三十年吃苦,后三十年享福。”人生的痛苦,不是年轻的时候吃苦,而是年老了之后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这样的吃苦才是真正的痛苦。所以,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吃苦,其实也是为自己多积累生活的资本和财富。
孔子的高徒颜回,家境贫寒,屋舍破陋,卧在席上只能蜷着身子,他处在这样的逆境里却“自得其乐”,学有所成。于是,孔子便在《论语·雍也》中留下了这样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赞扬颜回是一个“士志于道而不胜恶衣恶食者”。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是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常常讲给子女的至理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告子下》中,对许多成就一番旷世伟业的人们经历的精辟总结。“卧薪尝胆”的勾践,最终报了亡国的屈辱之仇。“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分外香。”自然界也是如此。春花的烂漫,孕育在痛苦的寒冬。
“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教导广大党员。因而,吃苦也是一种财富,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比什么都珍贵。它会让人的生命力更加强健、会使人的意志力更加强盛、会使人变得更加的强大。——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