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认识上深刻理解党内“一把手”体制的严重弊端和极大危害,痛下决心彻底整治这一顽疾。党内“一把手”称谓的历史由来,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发表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把党委书记比喻成“班长”的说法。后来流行的党内“一把手”的说法实际上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班长”比喻的断章取义和有意曲解。因为这种说法只是引用了毛泽东所讲这一段话的前面部分,而有意舍弃了他特别强调的后面部分,他说“当然,书记与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这同班长与战士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这里不过是一个比方。”显而易见,毛泽东当时已经明确意识到这个比喻有可能被歪曲,因而专门强调两者的区别所在:党组织实行的是委员会制,而军事系统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但后来流行的所谓党内“一把手”的说法,恰恰违背了毛泽东同志的真实意图,也背离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成为滋生党内一把手腐败的隐患。因此,建议对各级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不要再称呼为“一把手”。
从制度设计上有效解决对党内“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科学分解和配置“一把手”的权力。党内“一把手”之所以容易出问题,关键在于他的权力太大,权力过于集中而难以制约。因此,建议进一步明确党内主要负责人的权限,弱化党委常委会的权力,而突出全委会的权力,重大问题要经全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同时,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党政“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基建等工作的制度规定,对重要事项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形成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中国新闻周刊网》曾报道:越共中央政治局目前有16名政治局委员,现已不设常委,由总书记、总理、国家主席和国会主席构成的“四架马车”互相制衡。当然,越南的国情、党情与我们有很多不同,越共的经验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共,但越共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所蕴涵的限制党内权力过分集中的价值取向,是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是值得借鉴的。
从操作落实上完善对党内“一把手”监督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对“一把手”监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不够严密和制度执行不力所致。实践证明,制度落实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度缺乏具体操作措施。举个很简单例子,我们在进行党内民主选举或民主测评时,很少为党员真实表达自己意见而设置秘密划票的条件,这虽然是个细节问题,但很多时候细节往往会决定成败。因此,建议在制定各项制度时,一定要注意制度的可操作性,不仅要有实体性制度,而且要有程序性制度,还要有保障性制度,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效用。
从权力来源上解决党内“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和深入发展党内民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政治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谁授权就对谁负责。因此,建议各级地方党委和纪委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那就是深入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大胆探索和逐步增强党内基层领导人的竞争性选举、逐步提升和扩大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民主测评,这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加强对党内“一把手”监督的有效举措。进一步探索乡镇领导干部公推公选、公推直选,民主测评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等有益做法,并认真总结推广。(任中平教授撰写的《党内“一把手”体制的由来、危害与治理》,被《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3期刊用,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2年8期转载)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任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