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居寡欲养身”语出清代学者金缨编纂的《格言联璧》,其意为平日里要节制欲望以修养身心。真正的修养,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在于平日里便懂得节制欲望、涵养心性,如此方能在关键时不为外物所动摇。这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更是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应有之义。
古人言,“毋为私欲蔽”。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欲”字拆开是“欠谷”,加个“望”字,字面意思为想追求得到更多。欲望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审慎地辨别何为“可得之欲”,何为“不可得之欲”。那些积极、合理的欲望,如对知识的渴求、对能力提升的向往、对事业进步的期盼,是驱动个人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当欲望偏离正轨,演变为对物质享乐的无休止贪婪、对感官刺激的过度沉溺时,便是“不可得之欲”。因此,“寡欲”并非消灭一切欲望,而是重在“减少”与“节制”,即主动削减那些过度的、非分的欲望。
要做到这一点,首要在于内心要拥有坚定不移的定力。《吕氏春秋》有云,“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欲望、心性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对欲望没有限度的人,其内心必然会失去准绳;而一个内心失去尺度、没有坚守的人,他的行为便会失去控制,走向难以预料的境地。对于手握一定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这种内心的定力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定力,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唯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时刻牢记初心使命,才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面对各种“围猎”和试探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涵养淡泊名利的心态,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
寡欲养身的实践,不仅需要内心的定力,更体现在行动上的“知止常止”。《增广贤文》有句话,“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止”,意味着懂得适可而止,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如果没有“知足”的智慧,缺少“知止”的境界,就容易乱了方寸、迷了心智。这需要一种高度的自律和审慎的智慧。在物质享受上,不追求超越规定和能力限度;在权力行使上,不逾越制度和法律的边界;在个人爱好上,不放纵沉溺,谨防“好船者溺,好骑者堕”。纵观许多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其往往始于一念之间的“不知止”,从接受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吃请,到收受一条烟、一瓶酒、一张卡,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一条缝隙,就可能再也无法关上,最终演变成巨额的权钱交易。这种“知止”的智慧,就要求不仅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更要在小事小节上严格律己,防微杜渐,将贪欲扼杀在萌芽状态。
尤为关键的是,平居寡欲养身,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重在久久为功。与贪欲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甚至会有反复。今天抵挡住了诱惑,不代表明天也能同样坚定。因此,必须将这种修养融入日常,变为习惯,形成自觉。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在权力考验前守住“不取一文”的廉洁底线。要像每天洗脸、扫地一样,时时勤拂拭心灵的尘埃,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欲望前知止,寡欲后知进。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廉洁的品格源于日常的涵养,源于对内心贪欲的持续管控。通过涵养心有定力的清醒,秉持知止常止的智慧,坚守无人处的慎独,并以久久为功的坚持,方能有效地抵制各种腐蚀诱惑。要在节制欲望中修养身心,在廉洁自律中砥砺品格,从而以更加澄澈的心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纯粹的初心,积极投身于干事创业之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者: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