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建议)正式发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这承前启后的重大考验中,需将顶层设计变为基层实景,让政策规划惠及于民,而这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来护航,要深入一线,去察实情、听民声,确保行动不偏航、执行不走样,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贡献力量。
让监督聚焦民生项目,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五五”建议明确要求“坚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意味着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服务提升等民生实事将是基层工作的重头戏。要把这些好事办好、让群众可感,离不开监督的有效跟进。政府“雷达”必须全程在线,既要紧盯工程质量与资金使用,防止“跑冒滴漏”,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也要关注建设实效与群众满意度,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确保项目不仅建得好,更能管得住、用得久。在加装电梯、改造管网等具体项目中,监督要深入施工现场,查验材料、规范施工;更要畅通渠道,积极倾听民声、快速响应诉求,及时纠偏,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
让监督紧跟政策落地,打通惠民政策“最后一米”。“十五五”建议中提到:“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持续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这意味着在基层工作中,促进就业、完善养老托育服务等系列惠民政策将在“十五五”期间持续推进。监督的目的是确保政策精准落地、红利充分释放。要密切关注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理解偏差、推诿扯皮或增设门槛等问题,要健全全过程监督机制,紧盯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以就业帮扶为例,要重点监督岗位信息发布是否公开透明,确保就业机会公平可及;要检查技能培训内容是否贴合市场需求,避免“为培训而培训”的形式主义;要跟踪各类就业补贴发放是否及时足额,防止惠民资金“睡大觉”。通过精准监督,及时发现并疏通执行堵点,让好政策快速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让监督倾听群众呼声,把“抱怨清单”变为“满意清单”。“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的声音是最真实的民意,群众的监督是最有力的监督。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情冷暖的“第一线”,也是检验政策成效的“试金石”,必须畅通接访下访、网格巡查、政务热线等基层渠道,主动收集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监督的发力点就应该围绕这些具体诉求展开——垃圾清运不及时、物业服务质量差、公共空间被占用……这些琐碎“小事”的推进,正是监督需要关注的“大事”。要建立“收集—研判—督办—反馈—评价”的闭环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挂牌督办、限时整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通过让群众参与监督、评价成效,真正把“问题清单”变成干部的“履职清单”,最终转化为群众的“满意清单”。
民之所望,监督所向。迈向“十五五”,我们要让基层监督的脚步更深地走进群众、更实地融入治理,在建设民生项目、跟进政策落地、倾听群众声音等一件件“小事”中彰显价值,为“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筑牢最坚实的根基,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西充县晋城街道办事处 幸小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