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记,请把你们村‘厕所革命’示范项目的验收资料给我们看看。”仪陇县张公镇纪委工作人员走进黄连村村委会,开门见山。查阅资料只是第一步,随后他们随机走访农户,对照验收清单实地查看厕屋、化粪池等建设质量。“改建花钱没?质量咋样?满意不?”镇纪委书记李韬在村民刘君平家一边核对一边询问。
“这个项目是政府出钱给我们修的,我们自己没有花钱。施工队来改建后,我家的厕所和化粪池比以前干净好用多了,目前也没出现什么问题。”村民刘君平高兴地回答道。
在仪陇,像“厕所革命”这样关乎民生、紧系民心的小微项目,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也是基层监督的焦点。今年以来,仪陇县纪委监委统筹县乡村三级监督力量,将探头深入村级权力末梢,紧盯项目申报、审批、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着力纠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为乡村振兴全程护航。
当张公镇紧盯“厕所革命”时,仪陇县东南侧的板桥乡则将监督探头对准了生活污水治理。年初,远景村部分村民通过“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渠道反映,污水管网布局有失公平,资金使用也不够透明。乡纪委书记黄星华立即带队核查,发现管网规划确因个别宅基地位置特殊存在优化空间,加之初期信息公开不足,引发了疑虑。
找准症结,板桥乡纪委随即启动“嵌入式”监督:约谈村“两委”负责人,责令通过公开栏和村务群全面公示方案、预算、招投标等关键信息;督促乡项目办、设计方、村委及村民代表现场协调,在合规前提下对争议路段管网微调;全程跟踪项目资金,动态抽查确保专款专用。
“黄书记,新方案在公开栏看到了,合理多了!”村民的反馈印证了监督成效。在乡纪委推动下,这项惠及48户的工程于五月顺利完工,村居环境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仪陇的村级小微项目监督,重在“多方发力、靶向施治”。县纪委监委向行业监管部门精准制发《政治监督清单》,95项职责事项划清边界、压实责任;对村组干部、驻村干部等关键人员开展预警谈话,梳理753个廉洁风险点,组织2000余人次观看警示教育片,筑牢思想防线;对项目承办方划出围标串标、转包分包等“十严禁”红线,实行“失信名单”和“一票否决”,已清退不合规企业2家。
同时,畅通监督渠道是关键。该县用好“有事找纪检”“阳光问政坝坝会”“码上举报”“部门赶场”等平台,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0余条。创新推行“三色预警”机制:一般问题3日整改亮“黄灯”,质量问题7日返工亮“橙灯”,违纪问题立案查处亮“红灯”。今年以来,共发出预警150次,推动整改问题127个;处置线索267件,立案106件112人,处理处分36人;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15份,推动工程返工或整改7项,建立健全制度机制11个。通过力量整合与精准施策,有效防范了村级小微项目廉洁风险,确保惠民工程真正落地生根、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