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你们给咱一个说法,不然这笔补偿款就成糊涂账了!”近日,面对嘉陵区纪委监委干部回访,该区吉安镇灯笼桥村村民李成吉表示,拖了3年的补偿款拿到手,集体账目也清晰明了,村民的心气都顺了。
这笔补偿款为何“迟到”3年,又是怎么回到群众手中的?今年5月,吉安镇纪委书记曹锋彬在灯笼桥村走访中收到群众反映:该村6万余元东西关水电站淹没区后期扶持补偿款本该2019年打卡到户,但至今都没有发放。
“补偿款”“打卡到户”,根据这些关键词,曹锋彬判断群众反映的情况不是空穴来风,随即对该问题进行调查核实。
经查,2006年至2018年期间,灯笼桥村获得东西关水电站淹没区后期扶持补偿本金加利息16万余元,经过全体村民会议研究决定作为集体资金用于道路建设;2019年,该村将道路建设剩余的6万余元存入银行,存折和定期存单保存在原村主任曹某处,账务票据均完整齐备,不存在贪污挪用情况。但由于群众对剩余资金分配方式存在较大分歧,导致这笔钱3年来一直“躺”在村集体账户上,群众对此有了意见。
“遇到问题决不能一拖了之,村委会要立即制定剩余资金分配方案,及时把款项发放给老百姓。”调查清楚后,镇纪委立即督促灯笼桥村启动资金分配工作。
很快,村“两委”便讨论制定出了一套分配方案,然而村民们对此分配方案却议论纷纷。
“我父亲还参与了测量土地工作,凭什么不发补助?”“当时说好参与了道路集资的社员才能分补偿款,不能说变就变!”……村民意见不统一,分配工作再次搁置,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利用‘坝坝问政问廉现场会’来收集群众意见,现场制定分配方案。”曹锋彬很快想出了办法。
6月初,镇纪委组织召开灯笼桥村“坝坝问政问廉现场会”,通报了淹没区后期扶持补偿款使用和结余情况,现场讨论剩余资金分配方案,在听取吸纳村民意见后,当场制定了新的分配方案,表决时获得村民一致通过。一个星期后,搁置3年的补偿款顺利发到188名村民手中。
吉安镇灯笼桥村“坝坝问政问廉”现场会。
同时,针对这一事例中反映出的灯笼桥村“两委”工作作风不扎实、回应群众关切不及时等问题,吉安镇纪委对村“两委”班子进行了集体谈话,督促转变工作作风和思路,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征地补偿、农村低保、粮食直补……涉农资金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嘉陵区纪委监委将其作为监督重点,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集体“三资”一栏清、涉农款项专项监督等活动,推动全区275个村(社区)完成“一栏清”整改,督促8个村(社区)将240余万元未及时下发的补偿款发放给群众,将实事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