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暖阳高照。拥有2200亩柑橘产业的高坪区阙家镇利光村迎来了一派丰收景象。镇村干部、驻村工作组和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
去年11月底,利光村产的首批柑橘爱媛38正式推向市场,10天就销售一空,收入突破60万元。眼下又将推出新品种入市,村里人十分高兴,对产业致富信心大增。
“如果不是市纪委监委、区审计局的帮扶,利光哪有现在的好光景?”脱贫户敖宗荣的话语里,道出的不仅是利光人对幸福生活的感恩,更是一段不能被忘记的脱贫路上动人的帮扶故事。
环境制约 旱山村致富无门
只从与城区的距离来说,距离高坪城区仅19公里的利光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偏远村。
从地理环境讲,利光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西高东低,地势的不平坦和人口相对较多,造成当地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周边村社。距离城区较近的优势,遇上地理环境的劣势,2015年以前,利光村饱尝贫困之苦。靠什么生存?利光人在摸索中,因地制宜的选择了种植柑橘和养殖生猪。目标很明确,但发展却不易,因为利光村还是周边远近有名的旱山村,全村7个社中5个没有水源,平日生产生活用水,多数人需徒步1个多小时前往村里两处因地势低洼形成的水沟担。
“一个扁担两桶水,一桶水节约用,三口之家可以管一天,如果要喂猪、养树,光是挑水就要耗费小半天。”家住3社的敖宗荣家地势最高,取水最远,回忆着过往挑水吃的日子,眉头舒展不开。
吃水尚且如此,交通建设也是难上加难。2015年前,村里几无硬化路,多为宽约20、30公分的土道,出村入社全靠步行,遇上下雨天,土道常被冲断,村里人习惯出行手拿锄头,边走边就地挖土填路。即便不下雨,赶场也不轻松,轻装出行来回要走两个半小时,无论是卖柑橘还是卖猪,都要事先联系好买家,尤其是卖猪,非得几人合力抬往镇上。
“猪不敢养多,一家每年最多两头,2015年前,卖头猪纯收入也就几百元,柑橘都是栽种了几十年的红橘,一开始背出去还能一斤卖5毛,到后来,红橘口感越来越差,一斤1毛钱出手也不好卖,一年到头,也卖不了几个钱。”脱贫户袁登辉也如是说道。
在利光村,靠养猪、卖红橘艰难度日的不算少数,尽管村里人都清楚问题所在,但想要改变这一困局,大伙却心中无数。
2014年,利光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敖宗荣、袁登辉等53户或因残、或因病等导致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家庭,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精准帮扶 穷山村打响翻身仗
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2016年,市纪委监委、高坪区审计局开始对口帮扶利光村。
敖宗荣至今还忘不了2016年帮扶单位协调资金在其家附近修建蓄水池的场景。很快,建好的蓄水池解决了包括敖宗荣家在内附近10余户的用水问题。“再也不用每天花几个小时去担水了。”敖宗荣一边笑着跟记者聊,一边还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肩膀。
截至目前,市纪委监委、高坪区审计局共在利光村协调新建山坪塘3口、蓄水池8个、人饮工程2处、维修水渠2公里、建设提灌站1处,昔日的旱山村和过去吃水难说了再见。
以往出行只能走土道,在市纪委监委、高坪区审计局的协调下,2016年至今,利光村新建、扩建道路共计28公里,实现硬化路社社通、户户通,过去赶场徒步来回两个半小时,如今开车或乘车来回不到半小时,抬着猪出村卖,反倒成了另类。
水利和交通的改善,激发了利光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根据高坪区打造百公里柑橘产业带布局和利光村种植条件和地理条件,帮扶单位多次邀请专家现场考察,研判后,一致认为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依然是利光村致富的不二选择。
“种了几十年的柑橘,就没赚到什么钱。”不光是贫困户不理解,普通农户一开始也疑惑。驻村“第一书记”李海波等驻村工作组队员又带着专家上门为群众开起分析会,从种植柑橘经验、柑橘品种更新、市场环境等多个因素给群众解疑答惑,又邀请部分群众代表去外地考察。“就拿爱媛38来举例,市场销路好,1斤可以卖6元,我们的老红橘,1斤只能卖1毛,60倍的差价。”深思熟虑后,利光人作出了选择。
2017年,市纪委监委、高坪区审计局引入四川橙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在利光村建立1200亩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户全部入股产业园,按照土地300元一亩、田地500元一亩的标准,实行每年保底分红。除此之外,产业园还建立“136”分红模式(柑橘投产后,除去成本,集体占1成、农户占3成、公司占6成分红),最大程度保障了村民利益。此外,贫困户们根据自身意愿,可优先进入产业园务工,加之产业园同步种植早中晚熟柑橘,全年用工时间超过7、8个月,稳定保障了进园务工的贫困户增收。
袁登辉一家5口人,女儿因病丧失劳动力,孙儿读书,老两口在家务农,女婿在外务工的收入就是全家收入的总来源。脱贫奔康产业园建立后,老两口一有闲暇,就前往产业园帮忙除草、施肥、杀虫,每年仅在产业园内务工就为家里增收10000余元。
更多的则是像敖宗荣这样,既在产业园务工,又把自家的红橘进行“更新换代”,跟着产业园一道栽种优质柑橘树,以统一管护模式实现利润最大化。
壮大产业 摘帽村走上康庄大道
再大的产业,一旦销路不畅,前期的铺排都将失去意义。如何在柑橘产业销售上下足绣花功夫?市纪委监委、高坪区审计局在帮扶中,积极延伸产业附加值,通过同步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打通柑橘线下销售渠道。
为此,从2017年起,市纪委监委、高坪区审计局除了协调资金在村里打造独具利光村特色的“五湖四海”生态旅游景点、景观,修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外,还打通了连接利光村与G75兰海高速公路高坪段道路,从高坪城区驾车到利光村,经高速公路,往返不过40余分钟。加之从2019年开始,“赏橙花”“采摘节”等一批观光活动在利光村推出,为利光乡村旅游聚集了人气,人流高峰时段,一个周末村里能吸引近千人次游客前往观光。
“以前还担心柑橘成熟了怎么推销,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很多时候不出户就能把柑橘卖掉。”敖宗荣说,自家种植的2亩柑橘树,仅是2019年就实现采摘收入8000元,是以前卖红橘收入的20多倍。
截至2019年,利光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11800元,是开展脱贫攻坚前的近4倍,而原本人均年收入千元左右的贫困户们,变化更大,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更有甚者如脱贫户袁宗财等人,在帮扶单位介绍下务工,年收入高达30000余元。同年,利光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0年,高坪区首个村级仓储保鲜储备库项目高坪区柑橘加工交易中心落户利光,一个建筑规模1万平米、占地30亩的大型现代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与利光村新农村聚居区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现代化农业大发展的壮美画卷。
“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储存鲜果4000吨,除满足全村自有的1000吨柑橘分选加工外,还可为周边2万亩柑橘提供水果分选加工服务,进一步帮助村民实现农特产品商品化,彻底解决柑橘旺季销售难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柑橘产业整体效益。”利光村临时党委书记、四川橙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蒲俊竹说。
如今,利光村的柑橘产业已达2200亩,随着首批爱媛38的成功销售,这段时间,提前预定下一批柑橘的顾客订单数,在后台足有几页之多,为即将上市开了个好头。
趁着这段等待时间,村里家家户户也没闲着,忙碌的身影,欢快的笑颜,在利光村随处可见;山村绿意盎然,硕果累累,透着阵阵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