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四川蓬安:扶贫扶智 知识改变一个贫困村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0-10-17 17:34:40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7日电(周亮)17日,天还未大亮,脱贫户谢华英家,又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书声相传,划破宁静,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鹅弯颈村迎来新的一天。

 

  知识改变了命运。2015年起,在蓬安县纪委监委的帮扶下,鹅弯颈村4户脱贫户家先后走出5名大学生。用知识引领更加光明的未来,成了如今村里脱贫致富的新风尚。鹅弯颈村,村如其名,山势崎岖,弯道交错,加之“四山夹三沟”的独特地理环境,山多地少,无论是基本农耕还是交通出行,都长期困扰着全村211户826人。

 

  2014年,鹅弯颈村人均年收入不过2900元,被确立为省级贫困村,其中,贫困户多达24户76人,除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不可控因素外,因学致贫现象在当地颇为严重。

 

  家住蓬安鹅弯颈村4社的谢华英一家就曾是村里因学致贫的典型代表,夫妻二人一个初中学历,一个小学文化,因要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和供养3个女儿,前些年放弃在新疆务工的机会选择回村务农,微薄的收入,让夫妻俩都不确定能否坚持到3个孩子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老大初中毕业后先跟着丈夫外出务工赚钱。”谢华英说,这是夫妻俩一度为了维系这个家的正常生活,做出的最坏打算。

 

  扶贫先扶智,让知识改变后辈命运。自扶贫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围绕读书是否有出路这个话题,几乎每次的村民大会上,该县纪委监委帮扶干部都要用大篇幅向村民们宣讲读书的重要性。针对村里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帮扶干部们除了要帮他们找政策给予孩子读书学费减免的同时,每周还要进行两到三次家访,并不定期为孩子送来学习用品、相关教辅资料,鼓励他们继续学业。

 

  “如果让她们不读书,年纪到了就出门务工,吃的就是个苦力饭,但如果读书明理,将来考起大学,毕业就有在城里找个好工作的机会,后人也就有了走出山村的希望。”帮扶干部的这句话,谢华英至今都还记忆犹新,也成为夫妻二人继续让三个孩子读书的原动力。

 

  2019年,谢华英的大女儿参加高考,最终顺利考入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想着孩子毕业后的路,夫妻俩激动不已。同样在帮扶干部激励下,脱贫户袁化俊的二女儿也顺利考入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还成为这么多年来,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医学专业院校的大学生。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仅是脱贫户家庭就考上了5个大学生,1个今年还顺利考研成功,继续向更高学位深造。从不重视教育,到通过教育改变家庭命运,脱贫攻坚前后,在鹅弯颈村形成了鲜明对比。”蓬安县纪委监委驻鹅弯颈村第一书记杨千说。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在该县纪委监委的帮扶下,村里路通了,饮水问题解决了,基础设施健全了,如何让村民脱贫不返贫?如何巩固脱贫成效?这些问题成了帮扶干部思考的重中之重。

 

  条件的改善只能助农增收,但真正要脱贫致富,关键还在于思想观念的扭转。

 

  2018年,村里建起120亩脱贫奔康产业园,发展李子产业,不满足只是在产业园里务工和领取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不少村民主动找到农技人员给自己开“小灶”,学习种植李子树知识。“娃娃都在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我们大人更要做表率,活到老也要学到老。”不止一户村民这么说。如今,村里人自发种植李子树的亩数几乎与产业园亩数持平,除草、施肥、修枝、打药,发展丝毫不落后于产业园。

 

  “以往邻里间聊的不是张家长,就是李家短,现在聊的是谁家娃读书好,成绩棒;以往壮劳力外出务工了,村里土地撂荒得厉害,这几年,撂荒反而越来越少,70、80岁的老汉只要身体允许,下田种地的不在少数,别人去帮忙,还要冲你发脾气,就是不愿意假手他人。”该村文书杨世洪的话,同样道出了村里如今的改变。

 

  2019年,鹅弯颈村人均年收入突破9000元大关,脱贫户人均年收入也达到5400元,较之前,收入翻了好几倍。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