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村143个、贫困人口20871户65350人,贫困发生率为11.2%。2018年8月,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8.89%”的成绩成功摘帽,获“四川省脱贫摘帽先进县”。
2019年,全区干部群众以“翻篇归零再出发”的精神状态,坚持“五个紧扣”、实现“五个确保”,扎实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及巩固提升,完成10个村、441户、1139人的脱贫任务,圆满实现“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总体目标,贫困发生率降至0。
发展产业 铺就脱贫致富路
1月6日,记者走进嘉陵区双桂镇老家沟村,昔日的荒山坡,如今果飘香,村道联成网、民居换新颜,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村子的变化。
老家沟村曾是嘉陵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两山夹一沟”的地形,导致当地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连一间像样的楼房都没有,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空心化严重。如何让老家沟村实现脱贫?经过村干部多次奔走、招引产业,终于,村里引进“勇兴藤椒家庭农场”。
1月6日,记者来到勇兴藤椒家庭农场,只见一棵棵藤椒树苗长势良好,数十名工人在藤椒林忙碌。记者注意到,每一棵藤椒树苗都打着土堆,树枝被3根绳子拉开。“这个叫拉枝,能让藤椒充分接收阳光,打土堆能保证水分。”勇兴藤椒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勇兴告诉记者,今年将迎来藤椒盛产期。
“我和妻子在家庭农场务工,工作是修枝、看管等,每人每个月工资3000元,年底还有分红。”村民吴大奎告诉记者,以前他在深圳打工,离家太远,照顾不了母亲,如今在产业园务工,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不仅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家人。
“现在有33户村民入股家庭农场,每天有30多名村民务工,村里帮我修起5公里的产业路,我打算再修建厂房,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何勇兴说。
老家沟村靠着藤椒“走”出了一条群众致富之路,而这仅是嘉陵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中,各地竞相发展,亮点纷呈。
在大通镇三洞碑村的荣天柠檬产业基地里,贫困户何会清和其他工人一样早早地来到基地干活。自从2015年村里建成柠檬产业园后,她便成为了在家门口务工的“农业工人”。何会清不仅能够通过在园区务工挣钱,还凭借土地流转收取一份租金。“当初村里要建产业园,我家还有顾虑。”如今尝到了甜头,何会清高兴地给笔者算起了收入账,家里两亩水稻,毛收入不到2000元,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成本,基本上没多少剩余。现在到合作社打工,除草、施肥、套袋、收果,活不累,一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全村29户贫困户通过同样的方式实现了脱贫增收。如今,村里成立了荣天柠檬专业合作社,15个组全覆盖发展起柠檬产业,年产量近2000吨,柠檬主要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年产值超1000万元,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6000元。合作社还发起成立了南充市魅力金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过几年努力,联合社旗下有13个专业合作社、1家农业开发公司,种植柠檬和柑桔20000余亩,辐射7个基地乡镇。
今年以来,嘉陵区围绕“一江三河”,实施“2211”工程,大力打造“中国晚熟柑桔之乡、中国木本油料之乡、中国桑茶之乡”,新建柑橘(柠檬)基地3.5万亩、蚕(茶)桑基地0.8万亩、木本油料基地1.2万亩,带动1385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完善《嘉陵区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投入奖补资金8595万元,扶持壮大特色产业主体309家;构建扶贫产销体系,创建“尚好桑茶”、“银海丝绸”等四川公益扶贫商标8家,培育致富带头人429人,依托“中国农夫商城”“武阳春雨”等电商平台,销售贫困户农产品8000万元。
夯基础强保障 群众生活更美好
1月7日,记者走进嘉陵区黄家楼村,只见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大片大片的巨菌草几乎已被收割完成,远处不时传来黑山羊“咩咩咩”叫声。眼前的村庄充满活力。
“以前,村里交通闭塞,村民多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生,家庭不算富裕。”黄家楼村村民陈运碧介绍,以前赶场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赶场在家门口就能坐车,很方便。村里还对她家进行了C级危房改造,换瓦、刷墙,房子焕然一新,居住舒适,心情舒畅。
如今,在黄家楼村,不仅村道、组道通村达户,村里还引进专业合作社,对全村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业,由合作社统一配送草料、统一保底回收。今年,陈运碧家通过养殖黑山羊,增收数千元。“现在村里环境好了,还修起文化活动室,我一有空就去活动室锻炼身体。”陈运碧笑着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嘉陵区把夯实基础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锁定住房安全持续用力。持续创新实施“五个一批”住房保障措施,统筹贫困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户“四类人员”住房保障,巩固提升住房质量,累计新建D级危房5369户、易地搬迁407户、土地增减挂钩6310户,改造C级危房(含三建五改)28006户,统筹非贫困户住房45253户,保护修缮川东北特色民居、四合院落38处。
当天,记者走进龙蟠镇大柏山村卫生室内,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就诊室、药房、病房等功能室设置齐全,常用配套设施应有尽有。“现在村卫生室的条件好多了,一些伤风感冒等小病这里完全可以治疗,而且药物配备很充足。”村民杜康介绍,以前村卫生室的设施设备简陋,村民生病了只能到镇卫生院或者到城区,非常不方便,如今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看病就医。
医疗有保障,让贫困户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该区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城乡居民医保财政代缴、大病救助、特殊门诊补偿、住院免起付线、先诊疗后结算等8个100%,实现贫困户居民医保财政代缴参保率100%,区内住院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全面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11种慢病和21种可在门诊治疗的重大疾病实现精准管理和跟踪服务。
除了医疗保障外,针对贫困现状,嘉陵区还实施了教育、就业、低保、养老保险、生活救助等保障措施,为脱贫攻坚打了一针强心剂,增强了广大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据了解,嘉陵区开展基础教育巩固、乡村师资保障、教育扶贫资助等“三大行动”,新(迁)建学校5所,维修整治农村学校19所。实施“国培”“省培”计划、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和优秀骨干教师城乡交流轮岗计划,考聘城区教师47人,招聘农村教师94人,支教、挂职、交流教师216人。全面落实“五长责任制”,构建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对3000名贫困家庭学生实行教育资助,全区无一人因贫辍学失学。推行“乡聘村用”,89名农医班学生充实到村卫生室。对穷尽政策后仍困难的贫困户予以“三基金两救助”扶持,有效杜绝了因病返贫现象。累计代缴养老保险4.2万人、低保兜底17272人、重度残疾护理8839人、困难残疾补贴7025人、特困供养7146人,做到贫困人口“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育新风 乡风文明逐步形成
近日,在龙蟠镇大柏山村农民夜校的课堂上,农技员蔡仁杰正在讲解种植养殖技术,村民们认真学习,不时提出疑问,蔡仁杰耐心地进行讲解。
“多亏了农民夜校,现在我不仅致富有门路,心里也有了底气。”村民青大兴告诉记者,通过农民夜校,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仅卖蔬菜就获利近万元,靠自己的双手摘掉了穷帽。
“自从建起农民夜校,整个村子和谐多了。”青大兴告诉记者,农民夜校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村子比以前变得整洁了,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了,村民们真抓实干,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了。农民夜校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学政策、学文化、学法律、学技术,提高了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该区脱贫攻坚工作。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嘉陵区通过评选“五星级农户”、建设农民夜校、开展感恩教育等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引导全区农民群众实现自我提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南湖街道办事处南海新村,“爱国家,爱集体,跟党走,志不移⋯⋯敬老人,尊伦理,爱儿童,细教习……睦友邻,讲感情,大事商,小事让……”在一块古色古香的木牌上,192个字的《村规民约》以“三字经”的格式展现,读起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加之新村墙体处处是弘扬孝善文化的彩绘,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在南海新村,还成立了市民礼仪学校,开办道德讲堂,采用专家学者讲、身边典型说、普通群众践行等形式,不断培育出优良家风,孝子孝媳孝行善举不断涌现。
57岁的张桂蓉,家有90多岁双目失明的老人,数十年来她一直坚持给老人喂饭、洗澡、洗衣,从无怨言。有人问她苦不苦,她回答很淳朴:“苦是苦,但这是我做儿媳的责任。”像张桂蓉这样的孝媳,南海新村共有8位。该村还评选出10名孝子、6名孝心少年。目前,村里成立了日间照料中心,内有棋牌室、书画室、舞蹈室等,老人们可以幸福安享晚年。
据了解,嘉陵区紧扣群众教育,确保农村形成好风气。坚持志智双扶,广泛开展“四讲”活动,组织干部讲政策,增强“我要脱贫”的信心;组织专家讲技术,打通“我能脱贫”的出路;组织典型讲经验,传递“我会脱贫”的故事;组织群众讲感恩,弘扬“脱贫思源”的民风,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近年来,嘉陵区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中,以环境美化工程为先导,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用优美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群众文明习惯养成,实现人改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良性循环;以敦风厉俗工程为基础,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形成文明乡风的灵魂工程,广泛宣传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强化实践养成,让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落实;以文化涵养工程为根本,坚持以文“化”人,积极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用好文化滋养好民风。
压实责任 脱贫成效持续巩固
嘉陵区为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全胜,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健全了“八方同责”“三项授权”“三个一律”保障机制,37名区级领导每人挂包1-2个乡镇,106个帮扶单位、472名第一书记、160名农技员、8900余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结对联系全覆盖,全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一体、协同联动的脱贫攻坚推进落实体系。并印发了《南充市嘉陵区开展“脱贫攻坚纪律作风保障年”活动实施方案》,层层传导,助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时刻把法纪挺在前,主动担当,敢于作为。”嘉陵区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将原有21个督查组整合成10个督查组,全脱产、全天候、全方位进村入户开展督查工作,同时改变督查方式,变督导检查为“四不两直”暗访,编印《督查通报》35期。建立直查快办制度,大力查处扶贫领域不正之风,2019年累计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9起26人,并进行了相应的处理,确保了干部的形象得到大提升,人民群众得到了大实惠,干部作风得到了大转变。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干部、一线识别干部、一线选拔干部,2019年从扶贫干部中提拔重用12人,从“第一书记”中提拔5人。
在压紧压实责任的同时,嘉陵区紧扣问题导向,把脱贫攻坚的过程变成跟问题“对着干”的过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脱贫成色和群众满意度。通过“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干部“大走访”、“两摸一核”、“问题整改”等措施,对全区204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56户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开展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大排查,全区排查的575个问题全部整改销号;持续推进干部进万家、“同吃同劳动”,集中力量补短板、核收入、抓协调、搞教育、办实事,先后解决困难问题9000余个;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核查工作小组一村一村、一户一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核查数据信息,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统筹做好脱贫攻坚督查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国家审计发现的问题5个、省级层面指出问题3个,区级举一反三自查问题4个全部整改到位,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