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充晚报 | 婆媳手拉手争做“当家的女人”
来源:南充晚报        发布时间:2017-04-17 18:15:45

 

f65d27ecb8ce10d09730910433f8f72c.jpg

蒲桂兰在家门口带外孙 蓬安县纪委 供图

 

  “我的婆婆和妈妈都是女强人:尽管她们都经历过失去丈夫的痛苦,但是她们都用我们周家的家训约束自己并教育我们后辈,让我们这个家庭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昨(10)日,蓬安县长梁乡鹅项颈村村民周艳这样点评自己的婆婆张素清和母亲蒲桂兰。她家的家训是“搭建心灵的桥梁”。这条家训也是她和妹妹行事持家的法宝。因此,她家和睦美好的家风被当地村民们称道。

 

  婆媳两人 都经历了失去丈夫之痛

 

  蓬安县长梁乡鹅项颈村村民张素清85岁高龄了,虽然有点耳背,但她头脑清晰,事理分明,村民经过她家家门口时,都愿意陪她坐一坐,跟她聊聊。村民们都很敬重张素清:在她50多岁时,丈夫周先生突然去世,她带着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艰难谋生。“那时候,劳力充足的人家,在每年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都可能饿肚子。但是婆婆从没有让她的孩子们没饭吃。”将近60岁的蒲桂兰说,一个寡妇带着一群娃的艰难可想而知,当时很多人都劝婆婆改嫁,但都被她断然拒绝。

 

  张素清白天到地里干农活,晚上回家准备猪食、为鸡鸭添水添食。“以前,人们普遍缺吃,不可能有多余的粮食喂猪。家里发展副业,就要去野外打猪草,捡旱螺丝喂鸡鸭。”村民们说,尽管生活压力大,但是张素清对儿女们管教很严,村民们从来没有因为她的儿女们淘气而找过她。

 

  “我有四个孩子,把他们拉扯成人,我就可以享清福了。我何必再去嫁人呢?谁能保证孩子们到别人家里不吃亏?”张素清后来对儿媳蒲桂兰说,周家从祖辈就传下来一条家训,要求周家媳妇“相夫教子,用心持家。”这条家训到了蒲桂兰这里,进一步发展成为“搭建心灵的桥梁”。也就是说,家庭成员之间,家人与村民之间,都要用心对待,真诚待人,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谁也没有想到,中年丧夫的张素清,晚年又连丧两子。“我就是再多么坚强,哪怕心是铁打的,我也难振作起来了。如果不是我儿媳蒲桂兰的劝勉和陪伴,我肯定无法走到现在了。”张素清流着热泪,当年那些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心性善良的儿媳蒲桂兰在50多岁的时候也突然失去了她的“顶梁柱”———丈夫周开林。

 

  口耳相传 她们用好家训教育后辈

 

  自从和丈夫周开林结婚后,蒲桂兰就耳闻目睹婆婆张素清的一言一行。她的深明大义给蒲桂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既然我是周家的媳妇,我就要像婆婆那样,活出一种姿态,让大家都认可,让周家的声誉越来越好。”蒲桂兰说,丈夫突然去世之后,她的这个志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周开林会烧窑,还是一名手艺不错的石匠。他是周家老大,在母亲的培养下长大,开始支撑周家门庭。他勤劳肯干,谁家修房立屋,自然少不了请他帮忙。而他也有求必应,把活路给人做好。他个性耿直豪爽,加上又主要从事体力活,每到一家干活,主人都不少了美酒招待。渐渐地,他因喝酒落下一身的病。他的大女儿周艳回忆说,父亲对母亲很好,多数事情言听计从,但只有喝酒这件事,母亲干预了很多次,依然没有效果,也就只能由着他。后来,父亲终于饮酒成疾,突发脑溢血去世。那一年,母亲才54岁。

 

  蒲桂兰送走丈夫,像婆婆张素清一样,把两个女儿慢慢带大。大女儿初中毕业外出务工,现在深圳创业,开了一家日间托管中心;二女儿大学毕业,在成都结婚安家。“婆婆和母亲都没有文化,但是两个女人在持家尽责的时候,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育德。”今年36岁的周艳说,母亲曾经在她懂事的时候,曾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作为一个女人,在未来的家庭里应该如何做,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

 

  周艳还说,没有文化的母亲拿不出写在白纸上的家规家训,但是她通过口耳相传,把她从婆婆那里继承下来的那些品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和妹妹周英,让这些家训,陪伴着她们走上各自的人生道路。

 

  由衷赞美 后辈对前辈美德如数家珍

 

  周家在鹅项颈村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多年来,周家还保持着周开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家人修建的青砖瓦屋,尽管从现在看来,这3间青砖瓦房已显得破旧不堪。

 

  目前,周艳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初,她独自在深圳筹建一个自营的日间托管中心,很希望母亲蒲桂兰去帮忙,替她接送孩子上学和照顾一家人的饮食。但是蒲桂兰不愿意,而且态度强硬。原来,蒲桂兰一直舍不得离开年过八旬的婆婆张素清。尽管还有其他家人照顾张素清,但她还是不愿意这个儿媳离开自己身边。

 

  “我幺叔去世多年,同样寡居的幺妈对婆婆也很好。后来婆婆已同意妈妈来深圳,但妈妈仍然不肯,为了‘搪塞’我,还主动到成都把怀孕的妹妹接回家,说是要照顾妹妹。”周艳笑着说,她理解妈妈,妈妈离不开婆婆,也离不开老家。但她仍然不忘“将”一下妈妈的“军”。她对蒲桂兰说,大女儿最需要的时候你不出力,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大女儿也不出力。谁知蒲桂兰淡淡地说,随意吧!用心做事最好。

 

  如今,在蒲桂兰的关爱下,两个女儿均已成家立业,逢年过节都会给家里寄钱。但是蒲桂兰总是拒绝。她说,自己还能动,可以多种一点地。现在农村政策好,种地也能赚钱。

 

  最近一段时间,蒲桂兰带着自己的婆婆,到成都的二女儿家走动,顺便也让婆婆出去散散心,丰富她晚年的生活。(记者 张松)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