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文化,尽孝是中华儿女的优良传承。一个人尽孝做得怎么样,折射出的是做事、做人、做官怎么样。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列举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样,尽孝也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孝养—“养”父母之身、立个人之德。一个连父母都不赡养的人,必然是一个品行卑劣、行为败坏的人。父母含辛茹苦、操劳一生,为扶养和教育儿女历尽艰辛,把全部的爱和亲情都倾注在儿女身上。那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博大厚重的情怀,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理应得到子女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怀着感恩之心,回报父母曾经的付出,让他们享尽天伦之乐,安度幸福的晚年,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哪怕只是送去一声亲切的问候,也能带来老人一阵欢喜。常带着儿孙回家看看,下厨烧两道老人可口的小菜,陪老父亲喝杯酒侃侃大山,陪老妈唠唠家常都能让老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其实,在端茶送水、搀扶陪伴等一举一动中,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孝敬,也不断端正了个人言行、锤炼了个人品行。
第二境界:孝顺—“养”父母之心,正个人之魂。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不是科学家,更不是明星,而是父母。任何父母对儿女的付出都是无穷的,而要求的回报却是极少的。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重在看心意,而不在于你奉送的物质多少。奉养父母不论是一处豪宅,还是一间茅屋;不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不论是远隔千里迢迢的牵挂,还是近在咫尺的问候;不论是数以万计的金钱,还是端到手边的一杯清水......在父母的心目中,儿女的尽孝心意都是等值的。孝心也是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点点心意汇聚而成的。而有的家庭在赡养老人时,大多只关注他们的吃穿,陪老人说话的时间很少,往往是东西送到就走人。这样的尽孝变了味,并不是父母所需要的。我们应从尽孝的实际行动中,不断修正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攀比享乐,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第三境界:孝志—“养”父母之慧,端个人之行。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儿女的争气、成才、平安。对做父母的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儿女能够出人头地、有所作为,特别是希望儿女能一生平安。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失去自由,孝敬父母不仅会成为一句空话,更会让父母脸上无光、颜面无存。对做儿女的来说,自己不仅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官、一生平平安安,成就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而且要通过努力去实现父母对自己的希望,了却父母的心愿,让父母有生之年了无牵挂,敬上一份至真至纯的孝心。
作者:罗志宇 单位:南部县委组织部
该文在“我与孝道”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