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我与孝道征文选登13】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来源:南充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熊异和        发布时间:2016-04-29 09:21:24

 

  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父母从我们诞生起,就期盼着我们一生的精彩,为我们忙碌,为我们操劳,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们。我们从襁褓里的婴孩,到咿呀学语、跌跌撞撞学步的幼童,到叛逆张扬的青春年少,到意气风发、成熟稳重的中年,甚至到我们也老去,父母都不曾停止对我们的担心与牵挂。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老去,我们成长的脚步太快,走得太远,年迈的双亲再不能跟上我们的步伐,像小时候那样在终点张开双手拥抱我们。“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啦,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综上可见,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孝道文化的内涵,在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并没有变化,始终是我们社会推崇的主流价值观。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有反哺之孝,羊亦有跪乳之恩,更何况人乎?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
  
  敬孝,一直是社会与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敬孝,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一个真正懂得孝亲的人,都会有一颗感恩之心,诚敬之心,也会形成重情重义、感恩思源的价值观。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行孝的过程,其实就是感恩的过程。不需要你付出多少,也不需要甜言蜜语,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回家看看,陪他们聊天散步,听他们唠叨,对他们说说近况,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谈笑,对他们而言,也许就已足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任何人都可以不是谁的谁,但唯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偏偏就是谁的谁。这个世界上最恒定最持久的感情是亲情,无论是否有伤害,有动摇,有误解,那份绵久敦厚的情总在那里等,总是会等到谅解,等到坚定,等到在乎的,因为这种感情不是两个人相遇后才产生,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血浓于水。有些话,年轻的时候羞于启齿,等到张得开嘴时,已是人近中年,且远隔万重山水。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不要等到最后只剩对不起。时间无情第一,它才不在乎你是否还是一个孩子,你只要稍一耽搁,稍一犹豫,它立马帮你决定故事的结局,它会把你欠下的对不起,变成还不起,又会把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廉洁四川
廉洁顺庆 | 廉洁高坪 | 廉洁嘉陵 | 廉洁阆中 | 廉洁南部 | 廉洁西充 | 廉洁仪陇 | 廉洁营山 | 廉洁蓬安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6033899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