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源远流长、深邃古老,是为中华文明最核心内容之一。
追溯孝文化的渊源,经历朝历代不断延续和发展,孝文化逐渐被视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如先秦时期,《诗经》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既指明父母生养不易,主张尊老敬贤。至周代,更有“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之规定,要求在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贤的教化。可见自远古时期起,历朝历代均对传统孝文化十分重视和推崇,并积极引导、大力宣扬。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至今日,孝道不单是我们这个社会正能量的源泉,依然能引起全社会的共鸣。
在前不久举行的南充市首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中,作为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员,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身边的孝行力量,道德力量。任劳任怨,悉心照料患病双亲十余载的国税干部向宏、丈夫因公殉职后,仍视公婆为亲生父母的何艳、辞去工作,七年如一日,独自照顾患脑溢血半身瘫痪的公公谭华、前夫去世,将赡养公婆作为再婚条件,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的王建琼、13岁姑娘,以稚嫩身躯扛起家庭重担,悉心照顾患病奶奶及年幼弟弟的孝星少年蔡菊英……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令人鼓舞、催人向上,发人深思。既体现了孝行天下的善行义举,亦传递了尊老、养老、爱老、助老、孝老的社会正能量。正如市委书记李仲彬在首届孝星表彰大会上所言,他们对父母的那一片情、那一份爱、那一颗心……每一个人,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听后都会感动。
为此,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们更应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真正把行孝、尽孝的好风气,把尊老、敬老的好风气树起来、弘扬起来,让孝老、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然而,尽孝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时间不等人,尽孝需及时”。而如何尽孝,又一次拷问人们的标准。尤其是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人们几乎温饱不愁的情形下,我们究竟该给予父母什么?
有些人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了老人,那便是孝顺了。但他们不知道,其实全天下的父母,是最能理解和体谅孩子。无论你是多大的官,或者是世间潦倒人,无论你是百万富翁,还是一贫如洗,在父母的心里,你都是骨肉心血。你富裕,他们不会贪,你贫穷,他们不嫌弃。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有孝心,真正意义上的发自心底的关心和安慰。
所以,我认为孝道的内涵,除了满足老人必要的物质赡养,更多的应该是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体贴,更多的精神意义上的给予。哪怕是抽出时间,定期给老人打打电话,带着礼物,常回家看看,陪老人吃顿饭、聊聊天,帮老人拖拖地、洗洗衣服,甚至是帮老人洗一次脚,也是孝敬之心,也是令老人最快乐的事情。
朋友圈曾流行一句话: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60岁时,还能和父母一起吃饭。人生斯美,时间将会如白云一般飘过,也许终有一天,我们再也无法找到如父母一般,待你无私无微的人。所以趁时间还未白了头,你知道,你能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