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村庄基础设施 发展多元增收产业 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李家坝村村民过上新生活
盛夏时节,高坑河沿岸的李家坝村连心菜园里,一片郁郁葱葱。一大早,三四个村民在菜园里忙碌,他们把采摘的蔬菜分类装筐,随后背放到停靠在生产便道边的面包车内。
车旁,顺庆区纪委监委驻金台镇李家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荣林掏出计算器,熟练地算着账。“1筐玉米、2筐茄子、4个大南瓜,加上个人订购的27份蔬菜……总价是907元。”
“李书记,给900元就行了。”
“那不行,亲兄弟还明算账,别说是7元钱,1分钱也不能少哦。”
拿着李荣林递来的现金,菜园负责人、脱贫户马晓华笑声连连:“以前种地是自家吃,受村委会聘任为菜园负责人后,现在种地不但有收入,入园劳作还按天结算工钱,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只要人勤快,脱贫不难。”马晓华的一番话,道出李家坝村20户脱贫群众脱贫不返贫的自信,也是对脱贫攻坚这些年,村里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建起出村桥 激活山村发展新动能
顺庆区金台镇李家坝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高坑河隔村而过,截断全村人出行的主要通道,也正是因为交通闭塞,村里没有支柱产业,难以发展集体经济。“看似地处中间,其实四面不沾。”“运输靠肩挑,过河靠船摇。”面对生产生活窘境,大伙编着苦涩的打油诗以自嘲。那时,要想摆脱苦日子,村民们要么搬去城镇找出路,要么去沿海城市务工,这样一来,700多人的小山村,留下的村民仅剩100余人,这让本就缺乏劳动力的李家坝村发展更为艰难。
早些年,马晓华也想外出务工,但一家4口人中,丈夫重病、儿子听力障碍、儿媳有癫痫,尽管儿子能承担一定劳动,但她要是一走,家里基本生活仍有隐忧,她只得守着自家几亩地操持着,勉强维系一家人的生活。
在李家坝村,像马晓华家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还有16户,占全村贫困户总数8成。不从根本上改变全村贫困诱因,脱贫只能是一句空话。
2015年,顺庆区纪委与李家坝村结为帮扶对子,为打破村民出行交通瓶颈,顺庆区纪委把架桥作为帮扶切入点。在顺庆区纪委全程参与下,不到几个月时间,一座长40余米、宽近6米的钢筋混凝土桥便跨河而立,全村人翘首期盼了几十年的建桥梦成了现实。
“以前不卖自家种的东西,是因为赶场成本高。”马晓华告诉记者,过去,李家坝村村民赶场必须过河,而过河的渡船不是随时有,后来出于安全考虑,渡船被取缔,村民过河只得从临镇绕道,步行来回4个小时。坐摩托车虽快,来回只要40分钟,但需花费20元车费。“建起桥后,村民赶场步行时间缩短一半,货车也能进出村庄,赶场成本低了,也方便了村民销售农产品。”马晓华说。
脱贫户李良胜也是通桥后的直接受益者。随着出村桥的修通,农产品有了销路,如今李良胜承包外出务工亲友共计20亩地耕种,通过种粮、喂猪,家庭人均年收入破万元。记者见到李良胜夫妇时,老两口正在喂养新购入的7只猪仔。“今年5月卖了5头猪,赚了3万元。新买的猪仔一只1900元,还剩1万多元。如果没有这座桥,我们哪有卖猪的增收渠道。”李良胜笑着说。
李良胜的成功经验,为顺庆区纪委监委给村里规划发展庭院经济提供了良好借鉴。“我们对每一户贫困群众的具体条件进行摸底,根据他们的自身能力大小制定合理的家庭种植养殖业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李荣林说。
发展支柱产业 带动村民多渠道增收
走进脱贫户马春林家,记者看见庭院上方搭建了60余平方米的葡萄架,密密麻麻挂着青的、紫的葡萄。“别看面积不大,一年葡萄产量近200斤,家里还嫁接了100余株脐橙树苗,每年产量1000多斤,很受市场青睐。”马春林说。
脱贫户郑福成在村里发展鱼塘经济,草鱼量虽不大,但不需要过多人力投入,每年能卖几千元。同时,养殖鸡、鸭、鹅等小投入的家禽,几乎在每家都适用,土鸡、土鸭、土鹅特别受消费者欢迎。顺庆区纪委监委还为村里打通鸡、鸭、鹅销售渠道,进一步为村民增收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脱贫攻坚以来,李家坝村通过销售小家禽累计创收10万余元。
顺庆区纪委监委针对李家坝村外出务工人员多、闲置土地量较大的情况,加大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既减少土地撂荒比例,又给村里发展了支柱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方式,带动村民尤其是贫困村民增收,助力群众可持续增收。
2019年底,占地约40亩的连心菜园在顺庆区纪委监委出资、李家坝村委会具体管护的联建模式下完成创建,菜园收益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还聘请在家脱贫户入园参加劳作,就近务工实现增收。今年以来,随着菜园经营、种植日渐成熟,菜园开始为顺庆区4家单位食堂供应蔬菜,有了稳定收益来源。此外,菜园内完成对1400株优质柑橘苗的嫁接。“待柑橘成熟后,连心菜园创收将超过10万元,我们已事先联系到可靠果商、找到可靠销路,确保助农增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李荣林说。
完善文娱设施 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除连心菜园外,李家坝村还建有200亩花椒产业园,两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均按照“小而精,求实效”要求进行打造。“产业园最终发展走势是逐步把村里剩余的撂荒地进行吸纳、创造价值。今年,我们将对村里两处撂荒的集体土地进行整合,扩大连心菜园种植规模。”李荣林说。
一组数据显示,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顺庆区纪委监委通过多种途径为李家坝村争取资金项目,帮助李家坝村完成新修组道路、生产便道8.3公里,护坡建设200余米,修建桥梁1座,安装路灯40盏;改建提灌站1处,新建渠道1.5公里,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蓄水池6口;修建廉租房6户,完成“五改三建”60户,对9户居住条件差的村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用水难、住房难问题。
同时,村里还翻新了村委活动室,新建2处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群众休闲文化广场,并安装健身器材、儿童文化娱乐设施20余个,新建文化舞台、文化活动室,进一步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村里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更直观体现在村民实际收入上。截至2019年,李家坝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是2013年被定为省定贫困村时全村人均年收入的3倍。2016年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后,李家坝村于2018年、2019年先后被评为省级“四好村”和市级文明村。
记者离开李家坝村时,盛夏中午的蝉鸣声响个不停,记者发现,上午在地里务农的村民早已没了身影,他们转入村里一间小型工厂打着另一份工。再回望组道路沿线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农田,李家坝村的发展走进新的一天。